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金雪芬 《考试周刊》2011,(54):67-69
"言"和"意"的矛盾统一关系是言语的基本矛盾,是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存在一定的动态转化关系。"意"是个性化"激情"阅读的根本,它既是阅读的前期准备,又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还为写作的蓄"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同样,"意"是写作的"催情剂",没有"意",谈不上"言"。只重视"言"而忽视"意",无异于舍本逐末。个性化"激情"阅读与"催情"写作两者并举,方能实现"言"和"意"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2.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文章分析了促发转化的力源,并紧扣双重转化中的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诸环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转化性写作,是将阅读所获得的感受体验、思想认识、章法结构、艺术手法等优秀资源,经过整合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写作方式。转化性写作契合2017年版课标的理念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纠正当下读写结合浅表化等问题,促进读写深度融合。转化性写作的“转化”路径有:摘要式转化、模仿式转化、联想式转化、赏评式转化和创造式转化。  相似文献   

4.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写作双重转化的主要力源为情感、赏识、需要、审美四个方面,双重转化中的重要环节为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反馈等。  相似文献   

5.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双重转化机制是靠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高度集中、互相配合、高速运作完成的。情感、赏识、需要、审美是双重转化机制的主要力源。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是双重转化机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符号语言学、语言习得假说和图式理论对阅读的机理有着部分的描述,深入剖析这三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向写作转化的机理.大量的自主性阅读、人文性阅读、主题性阅读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建构是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厘清阅读和写作的关联,是寻找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策略的前提.阅读和写作是两个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的系统,写作所需的语言素养、构思素养、情智素养必须通过阅读过程中的习得和思维参与来获得,这两者是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广泛的自主阅读和书册式阅读可以有效地提升语言素养和情智素养,评点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可以促使思维的积极参与,而拥有式的阅读和分享式的表达可以在内化和释放的环节中全面地提升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书对写作的作用。但也有人读书不少。写作能力却不敢恭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阅读者和写作者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者一般来说只是一个接收者.而写作者则是一个创造者。阅读是纳入,写作是产出。阅读往往是愉悦的,而写作则往往会伴随痛苦。阅读与写作之间固然有联系,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要打通两者之间的隔阂.必须要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陈小宝 《学语文》2002,(5):21-22
写作规律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写作理论家刘锡庆教授在他的《写作的“双重转化性”》一文中作了这样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手段,更应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写作这一行为过程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这种“双重转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行文方便,我们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12.
高中阅读积累到写作的有效转化“少慢差费”,导致学生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失去信心.本文根据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原理,分析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根源,并提出引导学生搭建自己的信息网络、有意识地改造转化信息两方面的解决方略.  相似文献   

13.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李方安 《中学教育》2009,(6):38-41,56
写作实际是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转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化以及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的转化三种类型;建构良好的作文图式是作文教学的内在机制;语言转化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思、说、写”相结合、分层指导和读写循环等写作策略上。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这是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象是思维的起点”,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文章的写作,必须是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旨意),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这双重转化的过程中,情感起到了激发、催化的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作文干瘪苍白,缺乏灵气。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写好作文,要在感情上下功夫。下面我以作文《谢谢您,妈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元艳 《广西教育》2014,(26):100-101
分析高中英语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难处,提出从词汇、阅读、写作等方面,夯实后进生的基本词汇,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基本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60):88-89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基于阅读与写作两大方面,阅读与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核心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有效的迁移与转化。德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之一,教学难度大,因此做好德语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迁移转化是促进德语教学的关键。本文从阅读与写作两大方面,就阅读与写作的迁移与转化探讨德语教学的促进策略,以期对德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