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语言课程,而阅读能力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结合工作经验与学生需要,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
孙妙玲 《天津教育》2020,(1):171-172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始阶段,也是其积累语言经验关键的阶段。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经验的积累情况,在上课时要引领其精读课本,研习文章里的语言文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随时改善教学方式,通过对课堂内容层次性地输出,在有效提升学生语言经验积累的同时提高其语文综合水平。本文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就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良好修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一、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的重要性及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推动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推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学生通过聆听教师讲解,可积累人生经验并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  相似文献   

4.
<正>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①。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教师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  相似文献   

5.
<正>一、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4指出: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词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能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为准确运用词语提供有力保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词语积累的效果,习得语言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积累过程中得以发展提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就是问题的推进。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合理的主问题,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本阅读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构筑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中作文部分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小学生语言和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够反映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是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积累的重要结果。教师要积极创新作文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语言积累、情感体验、阅读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构筑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积累“语用”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等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以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应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因此,《课标》提出了“以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语文”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彩云 《考试周刊》2010,(35):49-50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项新的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促使学生建立积累意识、学习积累方法并进行知识、能力、兴趣等的有效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语言积累性的作业 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就十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积累不仅仅是为了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打好语言基础,更是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设计一些加强语言积累的课外作业.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语文教学可以将文本作为情境来对待,在深厚独到的文本解读前提下,深入浅出地巧妙设计学生生命在场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学习即时情景联通文本情境、细节品读生成情境、想象联想还原情境、问题统整建构情境的方式,促进知识建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1,(40):71-72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但是,从语文课程的整体体系来讲,读和写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中要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在阅读语文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对于作者遣词造句过程中的精妙之处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并将自己所学到的遣词造句方法应用到写作的过程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促进自身语言水平的提升。读写结合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语文资源的整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整体的提升。在对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做好教学设计的相关工作,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能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以及积累。针对上述情况,文章就具体探讨了读写结合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小学是人生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甘冬 《广西教育》2012,(18):11-12
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希望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快乐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从而获得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的教学积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需要应对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并使用一定量的语言文字基础。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和重视小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使用关系着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积累中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学会表达,学会做人,促进质的飞跃.可以这样说,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大部分要靠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累而生成.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积累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