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也在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比喻句的考查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彰显年段特色.  相似文献   

2.
1.结合语文知识教学,渗透“理”的启迪。如《古井》中有比喻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片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的儿女。”在弄懂这个比喻句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比喻句的知识,理解为什么把古井比喻为母亲,把井水比喻成乳汁?让学生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人应该像古井那样“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2.结合朗读训练,实施“情”的感染。如:教《再见了,亲人》,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训练,再现当时意境。此时,仿佛出现了朝鲜阿妈妮紧握志愿军战士双手,大嫂拄着双拐小…  相似文献   

3.
比喻句辨识     
在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把非比喻句误认为是比喻句,原因是这些句子中有可以作为比喻词的词语。其实,含有这类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只要您仍旧爱我,无论怎样,我一定象从前一样地用功。(十册《小抄写员》) 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  相似文献   

4.
新编六年制语文第五册《雨》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是雨中之景。在这段文章中,作者连用五个比喻构成比较特殊的比喻句,有的本体意思含而不露,有的喻体形象又耐人觅踪,教师分析教材时,透彻地了解这些比喻句的生动内涵,对于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大有益处的。1、“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象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如果单从  相似文献   

5.
写比喻句,不仅要写出甲物像乙物,还要符合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一个学生在《回老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我骑单车先走,不久,爸爸骑着摩托车像疯狗一样追上来了。读了这个比喻句,你一定会捧腹大笑。爸爸怎么能  相似文献   

6.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1—10册中出现的比喻句有几百个。这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比喻句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更主要的是通过比喻句的教学,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目前,比喻句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知识底子薄,思维能力低,不易进行比喻句教学或者只能进行极其初浅的比喻句教学。这种观点是消极落后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就认识了不少事物。进校后,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中比喻句的出现,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比喻句教学的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老师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亦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比喻句的考查应以课标为准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彰显学段特色.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打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责任课堂。以小海伦的内心世界变化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品读比喻句,体会人物品质。适度拓展海伦的学习、成就,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重要和爱的教育。将课文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结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海伦,丰富对人物的感知。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老师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亦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评议文章】曾祥芹《重申文章知识强化文章教育》,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内容提要】语文独立设科110余年,"文章知识"和"文章教育"的位置至今没有摆正。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未能把"文章知识"列为"语文知识"内容,导致文章教育的弱化,学生的"文章素养"越来越差。近十余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文章知识教学感到隔膜,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因此,必须阐明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中应的地位,重申文章知  相似文献   

11.
记得那天是我下午的一堂语文课,在学习完《秋游》以后,有些比喻句的练习,我让孩子们试着也说上几个比喻句。由于先前对比喻句的讲述比较到位,因此学生的造句也一个个精彩纷呈,亮点不断闪烁,课堂里掌声不断,煞是热闹。让我这个老师也不禁沾沾自喜起来。猛一回头,突然看到L居然趴在桌子上,心里自然有些不悦:这和  相似文献   

12.
读罢《语文建设》2002年第9期付炳熙先生的《语文新课程的知识观》和2002年第11期苏培成先生与之争鸣的文章《不能为了“新”而否定正确的“旧”》,我深受启发和鼓舞的同时,想以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份也发表几点看法。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景阳冈》是一篇篇幅相对较长、文言词汇较多的文章。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就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文章的文言词汇,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从景阳冈故事中捕捉有效信息,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将长篇文章读短。  相似文献   

14.
正陆精康老师的《考信录》,多数文章,陆续从刊物上读过,在这里谈点感想。20年前,很多语文教师案头会有一本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备课时遇到难题,会看看沈先生有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我那时想到,教书做学问,即使达到沈先生的境界,课堂教学仍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自己"知困",已属不易,让学生能"知"会"学",更难。但对教师而言,教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有些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与教学内容、试卷命题超越大纲、教材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我曾听到有的教师教语文第二册的《纺线比赛》时,抓住“随着轮子的飞转,纱团一层一层加大,一会儿变得沉甸甸的,象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这个比喻句,讲了有关比喻的术语,还要学生当堂用“象”写一个比喻句。由于当堂作业效果不好,他又布置学生回家写。学生回家后,有的请家里人或邻居口述,自己笔录,有的从哥哥、姐姐的课本里抄;有的仍未完成。其实关于“比喻”的教学,教材是分六步安排的。第一步,第三册的《数星星的孩子》和“基础训练9”,要求通过读来比较用比喻和不用比喻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让学生了解比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两个特点,一是知识的覆盖面宽,二是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就知识面而言,考查的内容包括拼音(如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词语(如辨析近义词,选词填空)、层次(如调整几个句子的顺序)、文体(如指出《石赋》的体裁)、修辞(如判断比喻句)、语法(如指出代词指代的对象)、说明方法(如判断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等,涉及的语文知识比较广泛。就能力而言,考查的内  相似文献   

17.
每次语文测试结束,总会听到身边有教师说:“我教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太差,导致整个成绩很不理想。”这样的问题,我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量偏少的缘故——由于积累量不够,学生在回答阅读题时,缺乏良好的语感,答不出要点,写作文时又缺乏必要的素材和方法,写不出好的文章。这种情形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又怎能得到提高呢?  相似文献   

18.
有幸拜读了张成华老师在《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3期发表的《学生不是上帝》的文章,感慨颇多。历经几个月的深思后,觉得还是有必要与作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商讨这个问题。首先,文中对“学生就是上帝”的解释是不太准确的。“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离做上帝的要求还很远。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他无须接受教育,他的所作所为是绝对正确的……”这种解释令人难以接受,道理很简单,忽视了一个语法现象:“学生是上帝”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比喻词,“学生是上帝”是一个比喻句。既是比喻句,那么,本体(学生)和喻体(上帝)之间只要取…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性发散,围绕文章主旨和教学目的,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知识,拓展视野,进行深挖细掘,将文章精髓充分吸收。在充分理解掌握后,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有一个升华,从而提升自己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以新课标五年级下期语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为例,介绍我在拓展延伸上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0.
作文批改,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既能使老师减轻负担,又让学生学到知识呢?叶圣陶先生发表了很精辟的见解:“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这段话指明了作文批改的方向。这里我谈谈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几点做法: 一、从作家的未定稿和定稿中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不应该那么写》一文里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