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7年12月4日晚9时半,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首次在中国举办年会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主持人宣布,第一项大奖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记者奖,获奖者是:来自中国的《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世界银行副行长兼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主席凯瑟琳(Katherine Sierra)亲自为蒋建科颁奖。这是中国记者首次获得这个国际新闻大奖。  相似文献   

2.
蒋建科 《青年记者》2008,(13):45-47
1977年,我还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被生产队批准为小社员,利用周二及周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0年后的2007年12月4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我被世界银行及其所属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授予"杰出记者奖",这是我国记者首次获得这个国际新闻大奖.这也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对我用新闻"种地"效果的肯定和鼓励.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12,(25):27
正本刊讯(记者王化兵)赚足国内图书市场眼球的《舌尖上的中国》再度受到关注,8月29日,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博士和韩国(株)海星国际出版机构总经理朴赞哲的代表李璘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天签约。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自上市以来,引起了社会各  相似文献   

4.
国际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和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编制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于去年6月在北京发布。这是第一次由世界顶尖品牌研究机构对中国本土品牌进行的全面、科学的评估,入选的500家企业涵盖了当今活跃在市场上的所有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也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媒体记者在国际热点事件中频繁出现身影,成为国际媒体大战中的重要成员,为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际互联网上一些标准机构的概况,如中国标准服务网、世界标准服务网等,以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标准信息。  相似文献   

7.
齐彬 《新闻战线》2023,(1):48-49
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有记者在核心现场,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发出声音、扩大影响力的第一步。对于“现场感”的强调,特别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我在场,我看见”的亲历式报道,是中国媒体冲破西方媒体信息把控和话语垄断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洋 《新闻记者》2022,(3):35-46
本文采取职业生涯叙事的研究路径,访谈了(曾)任职于30家媒体机构的70位中国国际新闻记者,关注国际新闻记者如何讲述自身从业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进而考察记者主观的个性和体验在与客观的新闻生产常规互动中形成了怎样的职业认同。研究发现,国际新闻记者的从业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新闻业价值和专业规范的认可,一类是出于对国际政治、多元文化的热爱。目击新闻现场、提供深度解释和影响公众认知是国际新闻记者职业认同中三项最重要的主题,也是国际新闻从业者确立自身职业文化权威的主要方式。但新闻生产常规的束缚和职业社会化的塑造并未消除国际新闻记者的异质性,认识论层面的“国际文化导向”与“新闻职业导向”,以及价值观层面的“国家利益导向”与“世界主义导向”,构成了国际新闻记者职业认同中两个主要的差异维度,共同塑造出富有内在张力的国际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9.
有人曾这样总结“把全国的人才拢起来,合格的财经记者不过二三十人”。话虽偏颇,但从一个方面正说明了从事财经报道人才的匮乏。而在财经记者群中,国际财经报道记者更是“皇冠上的明珠”,能否造就高素质合格的国际财经报道人才成了众多经济类媒体的切肤之痛。这其中关键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经济生活与全球经济状况日益提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陈玉申 《青年记者》2007,(18):114-115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赵敏恒是国际报坛上一颗很耀眼的明星。在中国现代记者中,若以国际影响而论,可能还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担任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访能力颇为同业称道,有的英美记者甚至称他为"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  相似文献   

11.
韩阳 《出版参考》2006,(8X):28-28
作为中国惟一一部参与“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的作品、著名作家苏童四年之后的最新长篇力作,小说“碧奴》无疑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图书之一。记者获悉,长约16万字的苏童“碧奴》中文版于8月中旬正式出版上市,并将在8月31日的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全球首发仪式,目前已有15个国家和地区买下这本书的版权。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共有21家图书馆被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指定为托存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收藏有大量联合国、欧盟等机构的相关文献资料。但是,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迄今并未真正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这一问题,并对这一权威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掘。本文首先对国际组织托存图书馆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予以详述,然后对其在中国的存在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略作阐述,最后试图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与此同时,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分析研究国内外期刊市场、制定并采取积极和有针对性的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国即将与国际有关机构合作,成立中国报刊认证机构,这一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举措,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和发展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上频频露脸。与此同时,中国记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样的重要场合。怎样搞好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就成为新世纪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怎样抓到鲜活的,有价值的、有分量的新闻,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大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相当严密,会议程序也早已确定,能否拿到每一场重要会议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世界关注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往往只在瞬间,记者一般很难靠近,更不用说对你提出的某个单独问题发表意见了;还有电视台在做现场直播的镜头,对纸质媒体记者的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压迫,记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头问自己“我们还能写什么?”“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如此等等,这时记者的突破能力、公关能力、观察能力等非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海APEC会议到多哈会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下面我们听听他们的致胜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2月9日,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从2010年开始实施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该工程构建中国出版物国际立体营销网络,以推动更多中国优秀的中文版和外文版出版物走向世界。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又一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07,(4):38-40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07)于本月初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展览会突出了数字高清的应用技术,对数字高清技术产品进行了全面展示。特别是CCBN2007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设立了数字奥运展示区,以国人如何收看2008——奥运会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2008北京奥运这一盛事的转播方式。本刊记者现就将这次展会上看到的新鲜产品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7.
记录     
《网络传播》2006,(6):79-79
1992年6月 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互联网有政治障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1989-2018年中国农业经济领域学者的JCR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从发文规模、论文影响力、研究主题、在国际化研究中的贡献度等视角,对比分析中国学者国际化论文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全面了解中国学者在国际化研究中所发挥的角色作用。分析发现,中国学者的国际化论文在规模和影响力上有所提升,但与美国、英国等农业科技强国的差距明显;尽管涌现出多个国际化研究的中国机构,但国际合作是中国研究走向世界舞台的主要途径。不过,中国机构间初步形成国际化研究合作网络,中国学者在国际合作研究中的贡献度也有明显提升,未来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国机构和学者的内生能力,为全球农业经济和政策发展贡献有影响的中国理论。  相似文献   

19.
眼下这个时代,中国记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时与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站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体、中国记者要搞好国际热点报道,不光要追求一种新闻冲动,更应该追求一种专业历练。要对中国的利益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最好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20.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