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去发现言语作品所表现的‘言语内容’和生成的‘言语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亦应如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仅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等为教学内容,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变成纯文言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从语文工具性的路上奔向提高语文素养的理想之所。下面是笔者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简要记录。教学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中哪个人物最具有智慧,要结合具体的语句作多角度分析。现把学生的理解摘录如下:生1:我…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读了《让阅读因智慧而精彩》,其中说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去发现言语作品所表现的‘言语内容’和生成的‘言语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亦应如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仅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等为教学内容,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变成纯文言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毛杏英 《海南教育》2014,(10):81-82
早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强调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是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或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4.
王尚文教授说:"离开言语形式这一中心,语文教学内容越‘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就越难轻装前进,质量就越成问题。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阅读教学中,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5.
"‘写作本位’比‘阅读本位’更能达成教学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虽然我并不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实现"指向写作"的完全转身,但是潘新和教授的主张的确给徘徊于浅层阅读分析之中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一"指向写作",促进阅读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轮椅上的霍金》是一个励志故事。课后有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并没有难度,教学却无法深入推进。其实这样的例子太普遍了,很多阅读课也都是找到中心后让学生寻找印证内容,语文课始终在言语内容上徘徊。"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从言语形式的角度思考文章"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引导学生用口、用脑,更要用心去读、去体会、去感悟课文言语,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训练呢?1 在比较中训练语感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很深奥,表层意思也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转型研究’漫谈之七”中,我们介绍了导学卡设计和使用的一般原则。本次漫谈,我们将侧重研讨精读课文导学卡的设计。下面以“范例解读”的形式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主题是聚焦言语活动的核心。但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老师对课文主题关注不够,认为学生认识能力有限,跟他们谈主题是多此一举。其实,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对主题的关注,绝非是简单直白地“告诉”,而是要根据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以课文主题作为阅读中一切言语活动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1.
正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同时指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因此,在实施"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阅读教学的作业设计应坚持以言语为载体,立足于阅读中给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通过作业,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卜‘。而现行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追求急功近利.往往将课文当作静态的语言规则的例证去教.将其肢解为一个个诸如词法、句法、句群、修辞格、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琐碎不堪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把它视为底蕴丰厚、气韵生动的言语作品去让学生吟哦讽诵、涵泳感悟,忽视乃至有意割裂了流转贯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文气文脉,从而悖逆于真正的文本阅读。因此.如何抓住课文的文气文脉以形成正确的阅读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把获得课文内容当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导致学生学了很多课文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过关,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目标出了问题。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崔峦老师所说:"当前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一味注重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忽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的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长此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5.
语用意识的普遍觉醒使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语用为本的课堂上,我们必然要依托教材,选取一些遣字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词句段篇(以下简称“言语点”)进行言语实践的熏染和言语能力的习得。但是,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既不能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如何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筛选、甄别出言语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是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难事、头疼的事。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大师于永正也说过:"学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不能始于‘批文’,止于‘得意’,‘得文’是更重要的。"下面就《最后的姿势》一课的两份案例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重视言语内容而忽视言语形式.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推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从理解文章内容为中心到以课文言语形式为核心的改变,切实体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宗旨.文章从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内容、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途径、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模式、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评价四...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特级教师周红阳老师在《在稳步中迈步,于多样中变样——2006年高考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摭谈》一文中说道:“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和审美探究等能力。要在课堂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操练’,特别要帮助学生学会‘答案’的信息整合和文字编制,教师要注重‘答案’(尤其是复杂答案)的有形呈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20.
韩非 《教学与管理》2010,(11):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5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到语言内容,还要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批文入情,又能因文悟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