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作家黄傲云在《香港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描写去国与怀乡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今昔对比的时间模式表现为不堪的过去与美好将来的对比,这种“前瞻”型的未来观不同于以往沈从文以来“后顾”型的未来观,其中“乡”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怀乡实际上是怀念文化身份不明的“城”,在文学创作里,城市开始影响原乡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故乡的情感都非常浓厚,故乡情结一直萦绕着历代诗人。刘秉忠作为元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故乡情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有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相似文献   

4.
丁艾 《老年教育》2007,(1):12-13
陈毅的一生,不仅为人民立下不朽的功勋,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和他的为人与性格一样,直抒情怀,爱憎分明,而且每一首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介绍他的几首怀乡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怀乡诗是诗歌的重要主题,很多诗人都吟唱过对家乡的怀恋之情,诗人杜甫更是如此,怀乡题材在他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有其显著的个人特色。对杜甫怀乡诗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章认为我国古代怀乡诗具有生命意识、悲剧意识和家园意识等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怀乡诗具有认识人生社会功能、生命情感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华容县怀乡高级中学是湘北地区的一所县:直高级中学,学校创办于1993年。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质量第一、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办学宗旨,努力办优、办强、办特,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朝着建成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湘北名校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8.
对于处在历史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无一不承受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东方与西方的巨大落差.他们希望通过怀乡在乡土世界中获得精神慰藉.但是在接受了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人文主义熏陶后,返乡之旅变得感伤而复杂.通过对故乡的发现与重塑,则使他们获得了寻找真正精神家园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歌中的怀乡病源远流长。刘发扬的诗歌不仅继承了或思人伦,或念故园的这种怀乡传统,而且用“古典”和“乡村”构建起了一个文化的“故乡”,借以慰藉心灵。这是中国文学从乡村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变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心灵阵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雷平阳擅长描摹故乡的山水自然、人物风情,其诗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句中往往蕴含一种深厚的怀乡情结。这既是雷平阳诗歌的一个重要精神维度,又是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指向。这种怀乡情结,一方面表现为诗人对记忆中苦难生活的回顾,对亲人的眷恋,对故土的赞美;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身份已被异化的“异乡人”生存境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文章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的这些诗.  相似文献   

12.
韩少功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经历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世人的“马桥世界”。在以往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文体、语言等极为显著的层面进行分析,而绝少从作者的角度把握作品在更深层面上的底蕴。本文避开作品语言和文体所限制,将作品中弥漫着的沉重、怀乡和反思的笔调为切入点,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明显反映出诗人不同的自我形象以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青少年时期,豪气冲天,无所畏惧,对未来的憧憬盖过了对故乡的眷恋;中青年时期,一挫再挫,壮志不改,但对故乡的怀念开始一步步加深;接近暮年,迷惘彷徨,欲罢不能,在追求理想与回归故乡之间徘徊;晚年时期,被贬,获赦,处境悲苦凄凉,易于感伤,渴望回归故乡。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横跨南北宋的著名词人,在其几乎所有的后期词篇中,都流露出浓厚而执着的怀乡情结。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她深情地倾诉了历经劫难后对故国、亡夫、旧时的悼念和追怀之情。从而使其怀乡词体现出突出的独特性、丰赡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她的这类作品,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迁台作家的怀乡散文对研究两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迁台作家被迫脱离大陆,无论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在心理都受到了压制,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生,因此大多迁台作家靠“怀乡”去寻求安慰。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真实地书写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返乡之道,以获得外在肉体无法实现的心理身份的确认。以梁实秋为例,我们能够寻求台湾民众对大陆身份的认同之路,发现海峡两岸民族精神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三十--四十年代,在艾青创作的系列怀乡诗中,由"农民"和"土地"组成的意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者在生存价值的选择上所流露出的情绪特征,抑或是人类学意义的抉择.这种文本阅读的跨界思考,同时揭示我们,只有在更加广泛的学科空间的比照研究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价值才能得到关怀.  相似文献   

17.
泰华作家司马攻主要通过他的怀乡叙事来重新构建生活经验断裂后的文化身份,以此来释放身份焦虑。司马攻的身份焦虑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移居所造成的两地生活经验断裂后的个体文化身份焦灼,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失落与追寻的民族文化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得怀旧成为现代人疏导精神压力的重要途径,怀旧文学也自然成为当下文学的新势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古文明的传统农业国家,土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怀乡情结与童年梦忆也自然成为当代怀旧文学书写的主旋律。当代作家通过个体怀旧书写,带领当代都市人寻找现代社会缺失的美好:自在的生活、朴素的情感、美好的人性等。  相似文献   

19.
席慕蓉是一位颇受海峡两岸读者喜爱的作家,她虽以诗歌而成名,但其散文创作也因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为她在文坛上的地位添砖加瓦。她的散文以自然感悟、怀乡主题、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而为人称道,更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人们大都把唐诗发展历程分为初盛中晚,这四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士人心态不同,因而诗风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在怀乡诗上也有若干体现。初唐时期虽然不是怀乡诗发展的高潮阶段,但却是唐代怀乡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它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等方面为唐代怀乡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唐代怀乡诗不能忽视对初唐怀乡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