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2014年6月出版的《集邮博览》编发了广东张益茂先生的"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以下简称"信札"),文中称他从网上购买了一枚20世纪50年代从青海玉树寄往山东即墨的实寄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枚使用了少见的"双弓戳"(星月戳)盖销的邮票(图1)。于是张先生展开了一系列查证研究。文章这样写到:"双弓戳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州、四川、青海、陕西等地,使用时间短,存世量不多……就目前发现的双弓戳来看,用于单据上的相对较多,用于实寄封上的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
郑挥 《上海集邮》2007,(4):35-36
上世纪90年代初,周日逛邮市时偶然购得一枚清代蓝欠资半分旧票,上销汉英单线小圆戳“宁波NINGPO/6”,十分清晰(图1)。清代邮政在1904年前后曾发行蟠龙加盖“POSTAGEDUE欠资”及蓝欠资邮票,都有半分面值,其用途则值得探究。半分欠资极少见使用,旧票与实寄封都很罕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笔者收集邮政编码戳,向吉林省镇赉县邮政局寄去了两枚贴好邮资的信封,求盖该局的邮政日戳。不久,就先后收到该局寄回的实寄封:其中一枚(图1)销"吉林镇赉/1995.11.25/137300"戳,为长162mm、宽108mm的完整2号封;另一枚(图2、3)是同样寄自吉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项是实寄封。我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特点等分类收藏,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革”期间的,与报刊编辑部交往的,封面是名家题字的,外国实寄封等。其中有一枚报纸封(图1),它藏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我在欣赏自己新近收集到的几枚“甲申年”实寄封片时,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一枚类似的“倒戳”实寄封。  相似文献   

6.
一枚印戳齐全、信息丰富的实寄封,既可以反映邮件的传递过程,也可以折射出历史背景。本文介绍一枚抗战期间从中山大学寄往美国的实寄封(图1),探寻其隐含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付家煌 《集邮博览》2013,(12):43-43
这是一枚由武汉市青山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国营二六五厂寄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县309信箱(解放军第3303工厂)的有趣实寄封。根据封上的收寄地址、封右上角两枚叠加销戳的邮票、两枚邮戳的时间和左上侧可能是“改退批条”被撕掉后残留的“邮”、“寄”和“原”字样分析,这是一枚经邮局工作人员正确处理了的、经二次投寄的有效实寄封。  相似文献   

8.
肖讯 《集邮博览》2011,(1):45-45
这枚实寄封贴1994-1(2-1)20分邮票3枚,加盖"沪K16"红色邮资机盖戳补资60分,一共是120分邮资,于2002年12月20日由上海北新泾邮局超重本埠寄出,由于邮政编码写错,加盖了一枚9mm×158mm的“邮政编码有误”红色副戳,可能收件人地址不详,无法投寄而退回,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以来,集邮家们开始注意到实寄封之可贵,因实寄封上的邮政章、戳、签条、文字等连同所贴的邮票,远较新票或旧票上显示的信息量为大。就中国早期的古典邮票(通常指大龙,小龙、万寿及加盖票,红印花加盖票)而言,因大龙属中国第一套的龙头邮票,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日渐少见实寄封,故一向为  相似文献   

10.
何忠 《集邮博览》2012,(12):37-37
纪念邮戳因图式新颖,内涵丰富,历为集戳爱好者所钟情。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邮票总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简称“北京邮票分公司”)开发制作过一种名为“纪念邮戳卡”的集邮品——专门在新纪特邮票发行之日,在贴有一枚该套邮票的特制卡片上盖销纪念邮戳。卡片长约135厘米,宽约77厘米,卡首印有“纪念邮戳卡”字样,下署楷体“北京邮票分公司”,  相似文献   

11.
付家煌 《集邮博览》2012,(10):45-45
笔者于1993年收到一枚贴5分邮资、用小学生作业纸页制作的“欠资”实寄封。当时20克以内平信邮资为20分,信函应欠资15分。但邮政人员在加盖的欠资戳上加盖“应收0.30元”。  相似文献   

12.
郑挥 《上海集邮》2004,(2):24-24
近年来陆续从网上拍得一批邮品,从“清”、“民”、“区”到外国航空邮简以及各种实寄封,最有趣的还购得一张法国19世纪80年代民信局印发的明信片(双片),上盖有首日戳;如同我国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民信局实寄封,两者放在一起非常有趣;此外在网上拍到最喜欢的一件是九方连解放区邮票(图见封三),72×77mm上竞盖有收寄、中转及到达日戳,大概由于信封小,邮票面积大之故,汉口中转机盖戳和东北沈阳市到达戳都盖在邮票上了,非常难得,如同一件完整的区票实寄封。票为J.XB  相似文献   

13.
2211页《集邮在香港》一文介绍香港的邮资机戳,说“共有6种不同的样式”。笔者对照自己收集的实寄封,发现香港目前使用的邮资机戳尚有戳上带有汉字  相似文献   

14.
左图是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该封长15.1cm,宽7.3cm,为中式红条封,收信人是:陈正人、陈家俊收;寄信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曾缄;信背面发信人手书:机密信件,邮局勿失,曾如柏,1931.5;贴一枚赣西南赤色邮票蓝壹分,有三枚邮戳,发信戳:赤色邮政东固邮务分局;中转戳:赣西陂头邮局;落地戳:赤色邮政纯化邮务分局。  相似文献   

15.
近期在邮友赠阅《牡丹江集邮》的普通实寄封上发现1枚从未见过的邮政副戳,觉得新鲜。此款邮政副戳31mm×11mm,内框刻有“邮政计量计费”文字,红色油墨加盖。根据副戳提供的信息分析。它应该是类似“邮资已付”或“邮资总付”一类的函件处  相似文献   

16.
我最近收集到一枚实寄封。封的正面有一枚收寄局机盖波纹式日戳:“广东肇庆01.07.06.21平信1”。信封背面的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信封背面共有4枚邮戳:一枚落地戳,为“宁夏中宁2002.02.04.17石空”;一枚是“成都2002.01.30.15平函2”戳,似为真正收寄局日戳。另外两枚为“广东肇庆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在整理旧信封时,无意中发现一枚违规“义务兵免费信件”实寄封(如图)。该封由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寄往湖南省华容县第三中学,正面盖有“义务兵免费信件(红色)”三角戳和“长沙溁湾路(简取)31999.4.22,ll(红色)”波纹销票戳。众所周知,“义务兵免费信件”戳是现役义务兵寄递信件所使用的戳记。由封可知寄件人并不是现役义务兵,没有权力使用“义务兵免费信件”。  相似文献   

18.
我的集邮生涯是从15岁开始的,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个年代里集邮人员不足一两万人,集邮文化知识也较肤浅,认为只要收集几枚邮票或是旧信封,就算是“集邮”。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我收到一封家书,信封上贴着一枚绚丽多彩带有火车头的特种邮票——特5《伟大的祖国一建设(第二组)》第2枚“成渝铁路”迷住了我,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邮票的变异并不少见,但在“空间”邮票上出现“飞行物”,应不多见。笔者藏有一枚实寄封,上贴一枚1992年8月18日发行的《国际空间年》邮票。发现与其他票图有所不同:在古代火箭穿过黄色螺旋形图案的正上方有一蓝色“厶’字形状、正中有一蓝色“小”字形状的线条,而在黄色螺旋形右方又出现有规律较细的蓝色花纹,形似五瓣花,也像空心字母(图1)。  相似文献   

20.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8,(3):70-71
每一枚戳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年春节在二月中旬,所以第3期的编辑工作在年前就基本告一段落了,在整理这一期戳趣园的稿子时,发现不少有时效性的戳还是岁末年初的,不过,邮戳记录事件,什么时候都不晚。先给大家奉上一套“大戳”,这是2月16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推出的“山东邮政戊戌年春节拜年纪念邮戳”(图1),一套20枚,“大戳”之称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