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梅 《山东教育》2020,(1):73-75
一、学生认知困难与教师教学困惑分析1.学生困惑:"到底什么是圆?"——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造成干扰很多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对"什么是圆"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让学生找一找圆在哪里?学生往往会把"球体""圆面"也认为是圆,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
考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重视考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考试的延伸工作——试卷分析。但在实际中我们很多教师并不会予以充分重视,更谈不上花心思去备课,更多的则是在试卷分析课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且因为试卷上的分数也极大地刺激了许多老师的神经,老师往往会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班里考试成绩不错时还好,如果考砸了,许多语文老师往往会板着面孔对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备课时,教师往往在新授课方面下足功夫,认为新授课是教学新知识,马虎不得。而说起练习课,许多老师认为,就是让学生完成题目,不用备课,一节课讲到哪里算哪里。长期的教学习惯及对练习课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对习题敷衍了事。  相似文献   

4.
前些年,我一直教初三毕业班.每到教师节,升上高中的学生回母校看望老师时,谈起高中学习的情况,大多反映高中教学方法与初中不太相同.高中课堂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较快,学生往往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自习课也多,主要靠自学,而自己看书,往往又找不到方法,学习感到较吃力.学生的话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我认为,这与初中阶段我们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谈到学生作文,自然而然就会说到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过渡、照应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讲选材时,所有老师都会要求学生精心选择能为主题服务的那些典型材料。可很多学生的现状却是,肚子里没有水,无材可选。他们在作文时,往往采用挤牙膏的方法,想到一点写一点。也就是他们自己常说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相似文献   

6.
一、融洽关系——给感情一年级儿童刚入学,大部分对老师有一种畏惧感。与老师初次见面,往往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由于学生这时候特别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而此时教师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对以后师生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开始就应使学生对教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尤其是胆怯的学生觉得老师  相似文献   

7.
周兰 《考试周刊》2011,(18):68-68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完全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老师指哪里就读哪里,老师喊读就读,喊停就停;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几乎是老师包场;学生记得多而发言少,一堂课中很少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老师精批细改,眉批、旁批、总评一应俱全,包含了老师对这篇习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包含着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期待。但往往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只简单看看得分,不去细看老师批改的内容,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大都不管,甚至老师批改出来的错字病句也不放在心上,造成以后写作时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因此,这样的"改",也仅仅是教师方面的"一厢情愿",没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没能真正激起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再回首"。如果让学生自己修改习作,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习作加以完善;但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一般只能批改一下错字错句,要求  相似文献   

9.
感受存在     
上过课的老师都不乏如下经历:你正讲得投入时,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学生在讲小话、做小动作,这时.你无疑很生气.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就是你为学生对你的存在、你的劳动熟视无睹而生气那么,作为老师,你可否换个角度来感受学生的存在?一般说来,老师记往自已的学生,往往是一个班集体中的‘尖子”_可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学生中能够记住老师、看望老师最多的,还是那些当年被定位于尾巴上或调皮的学生。很明显,这些学生同样十分在老师的存在,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可是,人们是否想过或者做过,我们的存在是否让学生感受到是一种幸福和幸…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往往处于一种既被宠爱又被冷落的尴尬地位,好像许多地方都少不了你,而成绩与荣誉又远你而去。更多的信息技术老师往往付出了比一般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获得的却少得可怜。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当着“保姆”的角色,哪里有需要哪里上。  相似文献   

11.
笔者常参加教学工作视导或检查,听课之后,总感到许多老师教学功底并不差,讲授方法也运用得比较自如,可调查测试的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对此,学校领导和老师也深感纳闷:症结在哪里呢?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座谈会及个别交谈,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往往有意无意地被一些教师所忽视。对写作,一些老师采用放任自由的态度,也有些老师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欠缺,很着急,但往往只是不加指导地增加写作练习的数量,批改时一味注重文中的语法错误,评讲时,简单地把范文给学生读一下。反观整个过程,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没有得到指点和提高,习作成了老师的“语法改错题”,往往挫伤学生写作练习的兴趣和信心。范文好在哪里?怎样构思文章结构,把握中心?如何开头?如何收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感悟了。由此就不难理解,许多学生在测试时,面对写作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即使一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看着书面表达题也显得十分无奈。  相似文献   

13.
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向同学夸耀,他家在雅典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他的老师拿出一张世界地图,对他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这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老师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比,希腊太小了。 “雅典在哪里?”老师再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 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 一个小点说。 老师看了看他的学生,最后 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 家那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 里?” 学生…  相似文献   

14.
总有老师说,学生太笨了,一节课连一小段都背不下来。总有学生说,老师你讲的很好,可是考试不考啊。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在哪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应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正物理老师们都感到新课容易上,而复习课难上。自从任教物理以来,复习课难上便时时困扰着我,每每上完复习课,总会呆呆地坐着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  相似文献   

16.
也许很多老师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上完一堂课后会很满意地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配合得很好;如果课堂不那么妙,则会埋怨学生配合得不好。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体现了老师的一种角色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希望预设的教案能顺利实施,于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展开教学,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老师的意图,配合老师完成这堂课的任务。而学生自己此时在哪里呢?他们是一种什么状态?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被我们老师忽略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案剧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年又一年,新一年的高考即将来临!进入高三全面复习阶段以来,各科齐上阵,大考小考接连不断。有的老师见学生成绩不理想,火冒三丈,对学生一顿狂轰滥炸;有的老师发下试卷对答案,同学们抄答案,哪里下课哪里作罢。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如何让考试真正成为我们的"制胜法宝",我认为上好试卷讲评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学生:老师,我的作文总跑题,怎么办?老师:扔掉你的‘西瓜皮’吧!很多同学写作文时见到题目不假思索就下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会因为对某一门课感兴趣而认真学习这门课,因而有个好成绩,也往往会因为厌恶某一门学科而放弃对它的学习。这其中如果学生因为厌烦了某位老师而造成对这门学科的放弃的现象也很多。因此与学生有一个融洽的关系对教学的顺利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打仗要有目标,否则,子弹射向哪里?作文,我们也要懂得学生最缺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往往见到这样的现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简单地作了几句辅导,就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完成。批改作文呢,部分老师先是将错别字用红笔一勾,在习作开头右上角打一个分数,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周而复始的作文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教师对学生作文真正地缺少什么没有作过比较详细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