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视为汉学视域中"同源同质"的存在、"日本教育"的同义词,到作为治化风俗的异域资源,在观念未大变前提下的导入、近代学术转型期学科分类的粗成,再到教育领域照猫画虎的得失权衡中的进出,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知识界、教育体制中的境遇始终是在与汉文学、西方文学同异高下的对比中被规定、被决定的.国人本有"日本文化乃直译之文化"的成见,日人对汉学之尊崇又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两者叠加,决定了"日本文学"的位相与命运.尽管如此,近代学术、教育转型期间关于何为"日本文学"、可否/如何进入教育的纷争与尝试,仍为中国日本文学教育的逐渐成型,积累了思想资源和制度可能.  相似文献   

2.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德功 《海外求学》2004,(20):56-57
据日本官方统计,到2003年,中国大陆在日本的留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升学前学习日语的就学生为31669人,多数为高中毕业生,在日本这就算“小留学生”了。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侨报》报道,由日本侨报社日中交流研究所主办的第6届日本人汉语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制造与日本人的生活》,近日由日本侨报社在东京出版发行。去年4月开始启动的第6届日本人汉语征文大赛面向所有会汉语的日本朋友征稿,主题是中国制造与日本人的生活。据主办方介绍,  相似文献   

5.
初到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除了突破第一道语言关外,还需要注意生活的细枝末节。只有全面了解了日本人生活的诸多特点,才能使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和学习更加顺利,这自然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围绕日本的谚语来进一步分析谚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背后隐藏有关日本人、日本民族在内的日本文化特点。文中重点选取了日本人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谚语用例,旨在探寻其中反映出的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及富有大和民族自身特色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7.
如果要评选2006~2008年在中国众多日本动漫D版守望者中,风靡一时以至于烂大街的动画主题,我将毫不犹豫地力挺猪猪字幕组出品的各类“死神动漫”。死神,它那让人心惊胆战的名号以及散发出的诡异气场,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卖点,再加上日本制造的烙印,瞬间就占据了各大动漫排行榜的黄金位置。  相似文献   

8.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牧野笃 《教育科学》2012,28(1):75-82
当前的日本社会处于结构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使日本出现社会的流动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个别化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孤立化等,致使日本难以维持一直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社会,而向多元化、分散化的社会转变。伴随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并不要求国家从政策上提供生活保障,而是要立足人们生活的"当地",力求探索出通过居民自治来实现多元生活保障的有效方法。"当地"的人们需立足生活的"社区",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使自己不断成为行使权利的主体。在"社区"中促进这样的权利主体形成的是学习活动,而这正是当前日本政策所追求的。即探讨以"社区"为基础构成的新社会的存在方式,即"学习"的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2.
俄远东的发展历史大多与中国人、朝鲜人及日本人在这里的生活密切相关,文章从俄罗斯海参崴发展史中出现的日本移民、日本人协会以及日本企业三大方面着手,力求为研究俄远东历史的相关学者提供资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3.
"内外有别"是日本文化的中心特征之一。从传统的日式住宅建筑到日本社会的人际、风俗、文化、语言等,随处可见"内外有别"的思想痕迹。"内外有别"的观念贯穿日本人的思维、心理,对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语言文化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分析日语在语体、语法、词汇等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内外有别"的思想观念,考察日本文化的这一中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里,有超过一百万人在‘太阳旗下的魔法学校’接受过‘皇民化’教育。一名叫黄凤姿的台北少女,很羡慕班上不会讲汉语的同学,因为她觉得那样‘更接近日本人’。"即便今年不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没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个提法,我也很喜欢读关于日本的书。说来,日本关于中国的书可谓多矣,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了一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自上古到近代,共十册)。但相比之下,中国学者所著有关日本的书则较少,好书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5.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6.
色彩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总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中日色彩词"红"的含义发现:生活习俗中,红色处处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文中"红"字构成的意象颇多,而日方的"红"色意象相对较少,多用于"红叶";历史上,中国崇尚红色显而易见,日本却曾经排斥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再排斥红色,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昭和初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鼎盛时期,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描述显示出超越国界的阶级认同。从昭和元年里村欣三的《苦力头儿的表情》,到昭和4年平林泰子的《敷设列车》,再到昭和6年黑岛传治的《武装的城市》,日本作家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描述从日本人的单方面想象逐步发展为以中国劳工为主体的自我表述。在越来越彻底地摆脱殖民主义偏见的同时,人物塑造从模糊和自然走向清晰和符号化,思想大于形象的趋势日渐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文林 《高中生》2014,(10):11
正有"BossaNova女王"之称的歌手小野丽莎兼具了巴西人的热情和日本人的娴静,生活中的小野丽莎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一如她的音乐风格,舒缓而带着慵懒的情绪。1962年出生在巴西圣保罗的小野丽莎一直到十岁才回到日本生活,热爱音乐的父亲对她走上音乐之路有很大影响。父亲不仅喜爱日本音乐、巴西音乐和爵士乐,还在当地开设了音乐沙龙,经常有艺术家去演出。  相似文献   

19.
正讨论式教学作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日本已经有20多年的实践历程。在2011年的日本"历史地理教育全国大会"上,以讨论式教学为中心的论文比例已经占据了50%,①显示出日本历史教育界对该教学法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近期笔者接触到日本和歌山县立熊野高校的课例"鸦片战争",即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进行授课,其形式安排颇有新意。考虑到"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20.
鬼存在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充满童趣色彩"鬼取瘤"的鬼故事,又有"鬼一口"这样的词汇,还有人们边撒豆边说"福进来,鬼出去"这样的习俗等,这些无不与日本的鬼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对日本鬼文化的解析意义重大。本文从日本鬼的概念、特征、对日本国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日本的鬼文化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