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因此,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十分必要.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心、诚心、进取心、平常心、淡泊心,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回顾华东政法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认识的提升,应追溯到“八九”风波过后。学校党委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我们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赢得青年,就要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教育青年,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经得住考验、堪当未来事业重任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此,学校党委面向全体学生推出了学生德育工作大纲及其实施细则,制定了全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并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盼和明确要求,构建了“三关”青年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关注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属性与青年的特性决定的;关心青年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路径;关爱青年是赢得青年的情感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是当今社会各界的共识。当代大学生,这批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青年,他们是时代的骄子、祖国的栋梁,对其思想素质的培育,关系到未来社会人口素质整体构成,也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兴旺与发达。出生年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这一代大学生身上具有很多只有特定时代才具有的文化气质与秉性,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许多以前不曾遇到的新问题,这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江 《教书育人》2012,(18):75-7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和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校研究生是青年当中学历教育层次最高的群体,培养的目标是要成为掌握本学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心理素质如何,是直接关系到个人能否成才及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教育青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青年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高校青年工作,就必须要信任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关爱大学生,全心全意为大学生着想,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为大学生办实事,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做大学生的朋友,把大学生当作是自己的亲人,从而最终赢得大学生,赢得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研究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找出产生的原因,对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对青年和青年工作作了重要论述,他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胡锦涛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新世纪新阶段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徐荣梅 《考试周刊》2011,(53):204-205
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时代要求,又为基础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学基础教育如何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是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综合优势,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积极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体系,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是池莉反映知青生活的一部力作,它以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成长的青春记忆的无限激情,完成了对新市民小说的一些超越、对知青小说的新的开拓与探索。通过文本细读和横向比较,试图从另类知青文学书写、特殊时代的青春记忆这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民族复兴、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三个基本问题:青年价值、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Sibling programm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prevention framework, particularly for youth in foster care. After children are removed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placed into foster care in the aftermath of maltreatment,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is often the most viable ongoing relationship available to the child, and may be critical to a youth’s sense of connection, emotional support, and continuity. The promise of dyadic sibling programming in particular rests on the ability of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yet little research exists that suggests that sibling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among foster youth. The primary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specific dyadic sibling-focused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nd younger siblings o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One hundred sixty four dyads (328 youth)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ith each dyad consisting of an older sibling between 11 and 15 years of age at baseline and a younger sibling separated in age by less than 4 years.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were applied to self-reported, observer-reported and observational data over the 18-month study period.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ibling intervention holds promise for improving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mong youth in foster care.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固有的客观原因,青少年在自身成长的具体过程中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于当今青少年自觉摆脱思想困惑和生活困境,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均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shows that youth in foster care experienc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isciplinary actions in school more frequently than do non-foster care youth. The purpose of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to further examine youth in foster ca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intrapersonal factors (future orientation and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exosystem factors (number of placement and school mov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grades) and disciplinary referrals among 363 youth (9–11 years of age; males = 52.9%). Controlling for key variables, hierarchical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tilized to understand how well students' school connectedness, future outlook, number of placement changes, and number of school moves predicted academic and disciplinary outcomes. Beyond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control variables, school connectednes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is model.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implementing interventions that foster school connectedness among this vulnerabl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外语的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提出了崭新而严峻的挑战,能否赢得这一挑战,直接决定于教师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教师的自身生存和发展前景,更决定教育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困惑与压力: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大学是发生在青年期的重要转折。这种转折是一项积极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也蕴涵着压力甚至危机。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主要有: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独立生活适应、环境适应、角色适应。大学生的压力感受会随时间延续而展开,个体进入大学的适应并非短期可以完成。大学可以对学生的入学适应进行尽早的干预,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提供各种社会支持,也要设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培养观与建国初期中共青年培养思想及青年培养工作的历史实践一脉相承,两者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关系,后者为前者奠定了理论和历史基础。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建国初期我们党领导青年培养工作的历史实践及基本经验,对于我们用历史思维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培养的相关论述,进一步做好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曹继建  姜华 《中国德育》2007,2(8):19-21
社会思潮是一种思想潮流,其发展趋势是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接受并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要经过"情绪感染与心理共鸣""知识观念与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等三个递进的层面。青年群体是社会思潮重要的传播载体。基于社会思潮传播不断递进的三个层面,考察新时期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个体化的影响,可以发现以下特点:随机性与扩张性、层次性与选择性、弱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