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我在写稿过程中,养成了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几年来,写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稿子。去年8月的一天,我去某连队采访,一位连队干部对我说:过去,连队战士都抢着跟干部出差,可现在叫谁去谁不愿意去。战士为什么不愿跟连队干部出差?我带着这个问号,通过调查得知,战士不愿跟干部出差的原因是,个别连队干部带战士出  相似文献   

2.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3.
采访过程中,常听到一些牢骚话,有些通讯员往往忽视过去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倒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次,我与战士们闲聊时,有个人发牢骚说:“在家时,每逢生日热热闹闹,到部队服役几年了还没有过一个生日呢,亏得部队还是一个溫暖的大家庭呢!”我听后,逐个连队进行查问,全团除了九连给每个战士过生日外,其它连队都没有这样做。当晚我写了一篇《九连为战士过生日,战士更加安心服役》的稿子,被《解放军报》、《战斗报》采用了。打这以后,其它连队也都主动建立了战士生日卡片,为每个战士过生日,战士们心里象喝蜜一样甜.今年初,我在某一个工厂  相似文献   

4.
1986年初,我在苏北某师侦察连当兵,元旦之夜,指导员到连队猪场检查时,将师政治部广播室开办《军营之声》栏目的消息告诉了我,要我在当好“猪倌”的同时,积极给师广播室写稿,反映连队的新人新事。当晚,我便铺开稿纸,写了一篇连长、指导员元旦代战士站哨的稿子,第二天午饭时,稿子便在师广播室“闪亮登场”,博得全连官兵的好评。从那以后,我与写报道结缘,无论是转了志愿兵,还是成长为干部,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军师机关,无论是野战部队还是到预备役部队,我始终注意结合工作搞报道,先后有6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7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爬格子”是桩  相似文献   

5.
敢于亮丑     
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子,我像大多数初学的报道员一样,也有过一段百投不中的经历。那是1991年5月,我参加完报道员培训班回到连队,写稿的热情很高。尽管训练一天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稿子,而且每天至少要写一篇。中午别人休息了,我就趴在床铺上写;晚上熄灯后,我以复习功课为由,悄悄地到连队会议室里去爬格子。每当别人问我在写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是写信。只要听到脚步声,我就急忙把稿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见。稿子写完后,我总是匆匆忙忙看上一遍就悄悄地发走了。这样三个月下来,我投出的近百…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边走边唱”这四个字有其独特的内涵。6年前,我当了一名连队的业余报道员,天天琢磨着写稿子,半年时间,却不见一篇稿件见报,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过后,军区一位姓李的作家到连队体验生活,连队干部说我是个“小秀才”,就安排作家当我的老师。我和作家睡觉铺挨铺,站哨肩并肩。军区来的大手笔,观察极细,生活中有点和风细浪就会被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相处没多久,作家就发现了我的秘密并和我促膝长谈,告诉我别灰心,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失败与成功共存,苦恼与欢乐同在,乐观地对待…  相似文献   

7.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8.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9.
我初写稿时,非常勤奋,一门心思扑在稿子上,一天一篇投稿试图用自己执着的诚心和坚韧的恒心来打动编辑。半年过去了,在期盼和等待中伴随我的却仍然只是失望。我想:是报社没人还是编辑有问题?于是,我慢慢对报社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正在我四处抱怨报社时却无意听到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非常热爱新闻写作的战士,也和我一样,一天一篇稿子寄到报社去。但几个月下来,都只见退稿,未见上稿。时间长了,他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战士写的稿子,编辑压根就不看。于是他再寄稿子时留了一个心眼,把稿子的第一页跟第二页右下面用胶水粘了一个角。…  相似文献   

10.
刚迷上“爬格子”那阵子,我的写作热情很高,尤其是到报道组以后,更加勤奋,几乎每晚都要写作到一两点钟。由于我写的稿子没有感动过自己,自然也就打动不了编辑,结果“报道员”的头衔扛了几个月,竟然毫无收获。一次,我听说有个女兵连队的指导员,不顾“小家”顾“大家”,整天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一天她回到家,替3岁的儿子过生日时,孩子却叫她一阿姨”。于是,每逢周末,战士们便将她“撵”回家。采访到她的事迹后,我很受感动。回去后顾不上吃饭,连夜动手写稿,将采访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稿子发出没几天,便在《…  相似文献   

11.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2.
老师:12月15日上午,我们军长冒着风雨驱车几十公里到我们部队看望新兵。这事感动了我,当天进行采访,晚上整理好稿子。第二天去审稿时,首长说军一级干部少报道,最好不报道。听这话,就知审稿(盖章)无望。三天来我心里很不安,反复逐句通读稿子,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写下的都是真情实景,要说这篇新闻真实否,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这篇稿子我觉得素材很好,有新闻价值。在此烦老师审阅一下,如不能报道军一级干部。就算了,稿也不退了。(稿子附后)敬礼!编安!学生:李容将军,来到新兵班12月15日。风,呼呼地刮;私哗哗地下。上午11时…  相似文献   

13.
看着我桌上依次摆放着自己亲手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再看看自己几年来上百篇见稿的剪贴本,心中不禁涌现出一种感激之情。这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就仿佛是一层层楼梯,扶我入门,使我进步,激我前行!1993年7月,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原某部的一个连队担任排长。习惯了军校生活的我突然来到战士中间,工作训练之余总觉得无聊,好像缺少些什么。于是我就试着拿起笔来写些自认为是“新闻”的稿子寄往报社,本想自己有大专文化作根基,在报纸上登几篇文章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然而,寄出去几十篇稿…  相似文献   

14.
记得军报在举办第十二期新闻函授时,我以试试的态度报名参加了函授,当时由于工作繁忙,自己对教材只是简单看了一下,作业也只交了一篇。后来,我有幸考上了军校,到军校后有了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我便开始学着写作,平时在学校的局域网上投一投稿子。几篇稿子被网上采用后,队干部让我负责学员队的报道工作。因为自己的理论水平欠缺,于是我便报名参加了军报第十四期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5.
切忌说绝话     
前不久,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找到我,让我给她改一篇稿子;内容是一位电报投递员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不去参加吊唁,而整天骑上摩托车送电报。当然她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 我看完之后,马上担心地问:‘这个投递员出事没有?’继而我又风趣地说:‘你这篇稿子把我感动得有泪不敢流’。接着,我让她深入  相似文献   

16.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7.
在机关当参谋时,喜欢写点东西,一年下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15篇。去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调整到基层担任连长,我所在的连队人员、机械多,经常担负大量的公差勤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没有专门的时间写稿子,忙里偷闲写了一些,但由于对一些问题研究理解的不深不透,稿件质量不高,半年下来,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稿子。  相似文献   

18.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19.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月12日《解放军报》第二版头条刊登了我写的消息《连长申春生春节探家让别人》,这是我业余写稿登报的第一篇稿件,也是我们单位连续几年在军报发表的首篇稿件,领导和同志们看后都很高兴。那是1981年春节前,我们在连队调查采访时,干部们纷纷反映:战士们要求在春节期间探家的太多,由于探家名额有限,不能满足大家需要,思想工作比较难做。恰巧指挥连几个干部对我们讲述了他们连长申春生入伍后,每年都在连队过春节这件事。一边是争,一边是让,两相比较,反差鲜明,我立即意识到这件事具有新闻价值。果然,稿件发出后,很快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