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精神的内涵 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构成了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务实的科学精神。新闻工作者不断坚持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不断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让受众充分了解事件的真实状况,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其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2.
以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著称的美国传奇主持人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于当地时间7日去世,终年93岁。他以其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于“审讯”的采访方式被全世界观众所熟知。由于华莱士最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被同行们称为“新闻怪杰”。  相似文献   

3.
姜玲 《视听界》2001,(4):55-55
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首开国内“说新闻”之先河,主持人陈鲁豫以其口语化、轻松自然、娓娓道来的风格博得观众的肯定和喜爱。随后,这一崭新的播报方式也得到了众多电视同行的认可。主持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陈晨、播报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李培红也是以“说新闻”这一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一时间,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改头换面,以“说新闻”的方式面对观众。  相似文献   

4.
今年8月15日,82岁的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在北戴河采访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专访长达3个多小时。继10多年前专访过邓小平后,华莱士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国各大报的头版上。 华莱士是以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著称于世的老电视人,他长年主持着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访谈节目之一“60分钟”,被誉为视听媒介史上最有技巧的访谈名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190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兼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主持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份名为《报人守则》的新闻自律守则,“新闻事业为神圣职业”,应该“正确而公允”、须“求真求实”都被着重提出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对新闻宣传工作已形成两种监督评议形式:一是由市委宣传部主持的“新闻阅评”;一是由市政协学习委员会组织的“新闻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民主评议”活动。二者犹如飞机之两翼,互相补充,共同帮助新闻媒体做好全市宣传报道工作。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将此称之为“市委宣传部指导、调控本市新闻宣传工作的两大参谋机构”。二者有所不同的是:“新闻阅评”成员主要由退(离)休的老新闻工作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被专门聘请做新闻阅评工作;参加“新闻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民  相似文献   

7.
果然 《新闻前哨》2000,(3):22-23
提起吴东林,有人说他是一个“外功”打入新闻圈儿的“怪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通晓新闻“十八般武艺”的“杂家”。探寻这位“杂家”的“怪招儿”,的确令人回味。 “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筹建老河口日报社时,他是作为美术编辑加盟的。有人说搞新闻美术很难出艺术成果,方寸之中,黑白之间,美术才华很难施展。但他却认为,只要构思巧妙,方寸之中能有广阔天地;只要匠心独运,黑白之间更具审美情趣。因此,他一直持这种观点: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他的头脑中似乎总是闪动着创新的灵动。入道不久,他便感到原有报纸美术只是在…  相似文献   

8.
缪小薇 《新闻窗》2013,(4):88-89
风格在播音上属于“播音美学”的研究范畴。各种风格的新闻播音有利于形成节目的特色,同样有利于体现新闻主播的个性。没有差异,风格一词便也暗淡无光,失去意义。“风格即人”这句话道出了风格对于个人的重要现实意义。主持人有了风格,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本文通过对活跃在一线的新闻主播的风格表达,分析了新闻播音主体的风格类型,说明了新闻播音风格的多样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新闻界的传奇和偶像级人物,沃尔特·克朗凯特是完成“播音员”向“主持人”角色转变的第一人。他一生秉持“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人操守。独特的新闻播报风格使他被全关民众票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他的新闻思想同样也影响着中国新闻人的新闻观。本文通过分析其新闻播报的特点和风格,进而挖掘其获得受众信任方面独特的新闻思想,对当今中国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3,(6):47-47
朱国良在《新闻实践》杂志2003年第4期上撰文说,近年来,许多报纸的新闻版、专版出现一种政治性较强的杂文。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工人日报的《每周论坛》,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以及浙江日报的《钱塘论坛》等。其中不少文章都体现了“杂交化”特色,被人们冠之以“杂文式政论”,读者反映较好,称之为读读有“杂”味,想想有回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内容上,紧跟当前形势,贴近人民生活。2.作者大多来自群众,问题的提出及剖析,多与群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文章少有官气,议论少霸气。3.写作上风格多样,实践了文无定法的古训。  相似文献   

11.
一位互联网“记者”被多家新闻媒体授予“年度关注人物”、“年度知道分子”的称号.这些媒体认为他深入实地报道了利比亚的战况.可是,当一些有心人顺藤摸瓜,仔细地跟踪调查这些新闻报道出笼的经过后,他们才发现,这位“记者”不是在制作新闻作品,而是在“写小说”.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人类“客观性需求”对“主观性”的真正挑战.新闻学的尊严体现在通过新闻本身的追问,通过“新闻”的破晓,人类或许会发现更多的社会事实和人自身的真实.而新闻的工艺或新闻术,从其产生的本源看,诞生于新闻工作或实践的现场,是操持新闻业务的经验智慧.新闻学术面临的基本处境是:学与术不分,以学的方式研术,以术的路径求学.新闻之学和新闻之术分属于不同的性质,归于不同的宗旨.新闻学术的教育制度设计层面,也应依据学术分途的思想分别设计之.  相似文献   

13.
郭铮 《青年记者》2009,(16):29-30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社会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更带有亲民色彩。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它不太关注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政治性和严肃性,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本取向等加以报道,加上平民式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贵平 《新闻前哨》2005,(12):40-41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如何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突出个性化,规避同质化。 电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主要反映在不同地区的节目类型相似、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内涵;节目构成、主持风格、采编播手段、节目包装以至节目内容上都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李菁 《传媒》2016,(13):91-93
不同于其他节目,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角色定位、语言风格、个性形象等都有着全新要求,《新闻现场》栏目具有内容丰富、时效性强、板块化编排、多媒体联动等特色,栏目主持人在团队、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特色鲜明,在主持群打造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本文以《新闻现场》栏目为例,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群的打造艺术,以期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涛 《视听界》2004,(1):55-56
《ABC今晚世界新闻》(《ABCWorldNewsTonight》)是美国著名三大电视网之一的美国广播公司的名牌栏目之一,由著名节目主持人、首席记者、高级编辑、ABC新闻的“象征”彼得·詹宁斯(PeterJennings)主持。自:1983年他开始主持该栏目以来,该栏目与CBS丹·拉瑟主持的《晚间新闻》以及NBC布鲁考主持的《晚间新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甚至“一度成为80年代新闻节目收视排行榜上的冠军”,“是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最佳节目”。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5,(11):56-56
《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发表应天常的文章《新闻娱乐化,底线崩溃了》。文章说,世纪之初,放眼望去,“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来势生猛,好不热闹。广播电视“委身”于此,快“玩”得找不着北了。应该为新闻娱乐化设置一条底线,这条底线一言蔽之,就是确认新闻主播主持和节目的形态,都必须无条件从属于新闻。这是新闻专业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地市台工作多年,播报了几年的时政新闻,现担任本台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工作中深感以播报时政新闻时的状态主持民生新闻节目,很难与节目风格统一。那么,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以怎样的状态主持节目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庄玮 《新闻世界》2009,(9):49-50
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媒介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媒体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播音方式,产生了“说新闻”的形式。这种改变带动了新闻播音的又一次变革。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过时了,所有的新闻节目应该一律由“播”改为“说”,这种观点在业界也一直争论。本文通过解剖“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卖身救母”、“最牛钉子户”、“华南虎”、“反CNN”等等发端于网络的草根新闻,产生了预料之外的影响。从今年1月的雪灾到5月的地震灾难,大量与之相关的草根新闻也呈现在我们眼前。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而扎根于网络的草根新闻,已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越来越不容忽视。对于草根新闻,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和疑问,比如,草根新闻究竟包含哪些形态?草根新闻为何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体的真正影响力是否主要来自草根新闻,而不在于对传统媒体新闻资源的整合?草根新闻是点击率至上P-57面对这一新生力量,监管者应如何对待?怎样才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是让草根新闻保持混沌自由,还是对其进行管理、约束和引导?在草根新闻不断崛起的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否逐渐沦为草根新闻的跟班?草根新闻和传统新闻是共生共赢的关系,还是草根新闻会逐渐挤压并侵占传统新闻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