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广西四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网络媒介使用情况、网络媒介认知,以及网络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社会及个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梁浩明 《东南传播》2012,(2):125-126
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在"自媒体"应用普及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是"自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这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需要,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举办主题讲座、论坛、竞赛,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薛亚青 《新闻世界》2012,(5):173-174
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等都是大学生喜欢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校大学生是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本文主要是考察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习惯、使用偏好和态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2,(16):24
不同的人际传播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人们的使用偏好是什么?本刊调查显示,调查参与者认为自己使用最频繁的人际传播方式是电话、QQ或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和面谈,最高效的人际传播方式是面谈和电话。盘点5月的传媒,《中国周刊》封面专题《谁的建筑》可称优异策划,优异报道是"新华视点"的《甘肃"5·10"特大冰雹洪灾见闻与反思》,优异评论是《奢华之风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描述了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直播媒介使用的现状,通过冷、热媒介交替作用起到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不断培养其参与思维与意识的作用。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有待加强,媒介使用行为尚存在过度依赖网络媒介、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等问题,并提出基于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技术在迅捷带来海量信息使大学生遨游于网络世界的同时,也提供给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和负面信息,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的匮乏,对网上的信息难以甄别,会出现各种不理性行为导致网络媒介素养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互联网、过度使用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和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学校及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以及新媒体价值观引导失范。因此,高校应该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刘娟 《传媒观察》2012,(3):24-25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在武汉体育学院大学生中进行一项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来探究体育院校男女大学生使用体育网络媒介和体育信息满足的基本状况,以了解男女大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习惯和偏好的差异,从而为当代体育网络媒介的良性发展提出借鉴,营造良好的体育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群"众,网络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群".在腾讯QQ群的主页上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5000万个QQ群".对于QQ群.腾讯的定位是"优质社会网络,无限拓展好友;高效即时聊天,在线群聚互动;实用群体空间,时刘分事精彩".除了腾讯的QQ群,开心网、MSN、雅虎通等都开发了自己的"群"功能.  相似文献   

9.
对创新扩散的路径研究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个分支。本研究以人际传播渠道中的亲子网络为扩散路径,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大学生与其父母的微博认知采纳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口变量、创新变量对微博的认知和采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群体在微博的认知程度上兼具差异性和联系性;扩散是以亲子网络的人际扩散为主,辅以媒体渠道的扩散;双方对微博的使用及亲子关系互相产生影响,但以大学生群体对父母群体的影响为主;同时,亲子网络的扩散存在失效甚至负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洋 《今传媒》2012,(9):38-39
校园SNS(Social Network Sites)在兴起的几年内就迅速成为大学生网上社交的主要手段,其中"人人网"是国内主要校园SNS之一。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人人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幸福感水平较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2.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程度和愉悦感不强;3.校园SNS使用与幸福感水平呈正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提高SNS的使用程度、扩大网络人际圈、增加自我信息暴露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14.
黄钦  王露 《今传媒》2012,(11):37-38
网络媒介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工具。针对武汉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使用更加主动积极,使用频率也较高,但在网络使用效率、网络使用水平、网络使用性质等方面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而且由于年龄、文化、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网络接触和使用情况也呈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徐叶巧 《新闻传播》2009,(8):140-140
如今,以网络为平台的特殊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本文旨在以腾讯QQ为例,通过分析腾讯QQ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特点.结合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在传播实体和传播情境上的对比.推出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陌生人交友软件成为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新一类的手机应用。它所提供的即时交友服务,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社交范围,为陌生人之间的相识提供了便捷途径。但由于网络媒介自主性、开放性、隐蔽性的特质,传播过程中时常存在较多有关于性暗示的信息,存在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与行为的可能。本文通过对陌生人交友软件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与行为影响研究,分析陌生人交友软件使用行为、心理以及结果,从而把握大学生在陌生人交友软件与婚前性行为的相关规律,增进对大学生群体婚前性行为的了解,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陌生人交友软件并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19.
袁立庠  刘杨 《现代传播》2015,(4):144-14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媒体依赖症"一族,揭示由媒介依赖所带来的碎片化生存以及社交网络中由"拟态的自我"引发的自恋、孤独、虚荣、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探求帮助大学生群体寻找健康地利用社交媒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介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人口中的主流群体,网络媒介以其传播信息的丰富性、快捷性和时效性,极大地延展了大学生的信息空间,增强了大学生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