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虚概念述评     
虚概念的问题是逻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其争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什么是虚概念?虚概念与假概念有必然关系吗?虚概念有没有外延?对于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形式逻辑教材里以及逻辑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针锋相对。然而,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是我们学习逻辑学的基础,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虚概念述评     
虚概念的问题是逻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其争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什么是虚概念?虚概念与假概念有必然关系吗?虚概念有没有外延?对于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形式逻辑教材里以及逻辑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针锋相对。然而,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是我们学习逻辑学的基础,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进行逻辑学教学的改革,全面提升逻辑学教学质量,进一步认识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是我国逻辑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逻辑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某教育网上在争论“人类灵魂工程师”问题。李镇西先生希望教师“自觉地摘下这个神圣的面具”,宽容先生则反驳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命题仍然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呼唤人类灵魂工程师”。  相似文献   

5.
在"追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由来"一文(刊于今年第三期)中,笔者曾写道"包括拉普拉斯、茹可夫斯基……等众多力学家在内,都花了许多时间来争论:‘这个法则究竟是一个数学定理,还是一个勿需证明的经验法则或常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黎曼几何创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  相似文献   

6.
在“追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由来”一文(刊于今年第三期)中,笔者曾写道“包括拉普拉斯、茹可夫斯基……等众多力学家在内,都花了许多时间来争论:‘这个法则究竟是一个数学定理,还是一个勿需证明的经验法则或常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黎曼几何创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7.
蔡正奋 《教育》2012,(3):16-16
“‘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关于老子其人、《老子》其书,中国哲学史界展开过长期争论。争论的问题诸如其人、其书的时代:老子代表了哪个阶级;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等等。争论的结果,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论者均承认老子及《老子》一书对后世哲学家的巨大影响,并从不同角度给以极高的评价。侯外庐、赵纪彬等说:“战国以来,韩非、司马迁和王充是从《老子》书中‘自然主义’,即从其天地‘万物’和道德的‘德’这一形而下的方面吸取了唯物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汉代‘黄老之学’是从《老子》书中道德主义,即从其伦理道德方面,吸取了无为而治的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唐、宋以来的道学如程、朱是从《老子》书中吸取了唯心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理’的学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王船山又是从《老子》书中批判地吸取了自然主义。佐证他们的自然生化论。”老子的思想为各家所借用。任继愈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抨击剥削制度不合理并有较为系统的言论的第一个思想家。……老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学派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由于老子有反剥削、平均主义思想,曾为早期道教所借用,成为农民革命的思想武器,与农民运  相似文献   

9.
有位家长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上五年级以后,似乎长大了许多。但有时孩子问我诸如‘什么叫傍大款呀’、‘为什么人要贪污受贿呢’、‘什么是三陪呀’等问题,我真觉得不知怎么回答才好。”这位家长说出了许多家长心中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以及整个传统易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及思维。本文通过对易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中国逻辑史和易学的现代逻辑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易学逻辑思想及“逻辑易’’的方法论问题.以促使易学的逻辑学研究能够在合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1.
前言最近,一条"中国形象标志将来有可能不再是‘龙’"的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一问题是由中英文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所引起的。由此引申,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英文  相似文献   

12.
大白鹅老师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忽听窗外两只鸡在激烈争论,便放下笔和本走了出去。“唧唧唧,”大黑鸡见了大白鹅先叫道,“我说‘星期’是‘礼拜’,‘礼拜’是‘星期’,他偏说不是。”“唧唧唧,”大白鸡脸都红了,“我说‘礼拜’是‘礼拜’,‘星期’是‘星期’,两者有区别,他偏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3.
“‘习惯’是什么?”“‘习惯’何以值得‘特别关注”’?许多家长对这样的问题,好像都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都能抓住根本和要害,而对于家长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习惯”问题?不少的人正在大伤脑筋。在这个课题上,认识问题依然重要,实际运作更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自从弗雷格提出“实质蕴涵”以后,逻辑学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特别是对由它引发的蕴涵“怪论”问题更是意见不一。虽然逻辑学界对蕴涵“怪论”争论了多年,但是却没能提出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消除它,其原因何在?本文试从什么是蕴涵“怪论”入手,谈到古今中外逻辑学人士尝试解决“怪论”而最终未能成功,继而分析了怪论出现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实质蕴涵“怪论”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的使命 曾经有报道,一所有着百年历史,成就了诸多伟人及名师的大学,“到了2002年‘大学语文’课程陷入‘死地’,2003年新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该校教务处制定的全校公共课新方案中,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其理由是大量的调查显示,几乎百分之百的大学生认为‘人学语文’‘没劲’”;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12,(7):16
袁新文在2012年3月2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术教育》2007,(27):14-15
"贫穷是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而缺少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的科技知识与农业先进技术的短缺是导致贫穷的症结所在。县级职教中心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富教合一’的重要载体。一个农业大省的典型实践和其主管领导的视野,有力地回答了县级职教中心‘怎么建’‘,怎么办’的问题。"——辽宁程子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