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继《雷雨》、《日出》的巨大成功之后,曹禺于1936年又推出了他的力作《原野》。这是一部异乎寻常的剧作。作者在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的同时,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冲突的同时,着力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剧烈冲突。这集中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具体地说,《原野》的探索是建立在对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剧作《琼斯皇》借鉴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我们试图就《原野》对《琼斯皇》的借鉴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原野》是曹禺先生发表于一九三七年抗战前夕的三幕话剧。它是曹禺先生重要剧作中最命运多舛,最容易受人误解的一部剧作。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原野》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逐渐受到了我国文学艺术界愈来愈多的人们的正视。仅在一九八四年,它被首都三个艺术团体接连搬上舞台就是明证。重新评价《原野》,这对于研究曹禺的全部创作,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现象,避免我们文艺批评(包括戏剧评论)中存在的单元化偏颇,具有特  相似文献   

3.
《原野》的象征意义邹红继《日出》之后,大约在1936年末到1937年初,曹禺创作了他的第三部多幕剧《原野》。动荡的时局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原野》和前两部剧作的命运不同,几乎没引起什么轰动。曹禺对这部生不逢时的《原野》,也不像当初《雷雨》、《日出》发...  相似文献   

4.
在曹禺早期作品中 ,《原野》是长期以来引起争议的一部作品 ,从它问世以来即遭到批判 ,这部作品的出版和演出都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到 80年代 ,在阔别舞台三十年后重新上演时 ,还经过重大的修改。直到新时期后 ,这部剧作才被肯定 ,重现光芒 ,视为曹禺剧作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今年是曹禺先生九十诞辰 ,我们回顾一下《原野》发表以来六十多年的曲折过程 ,也可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中国话剧的艰难历史。舞台演出与电影改编1 937年 4月 ,《原野》开始在靳以主编、广州出版的《文丛》连载 ,1 937年 8月 ,《原野》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当时…  相似文献   

5.
作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的经典性剧作《原野》,其复仇只是表层的,而在深层中,则是通过戏剧人物外部及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传统文化观念对人性的扭曲。在本质上,使人物外在或内在的冲突提升为人性的冲突,生命的悲剧提升为文化的悲剧。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与碰撞中,完成了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感性表述。  相似文献   

6.
曹禺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比较多的作家。《原野》推出之后,人们很快便发现它有着明显的非传统的色彩,不是以传统的文学观念所能解释的。一般认为,它的第三幕借用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尔尼(Eugene O'neil,1888—1953)的《琼斯皇帝》的形式与技巧。其实,《原野》整部剧作都打上了西方现代文学特别是表现主义文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重庆川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川剧《金子》,在重庆试演期间便博得了文艺界人士的好评,受到了一大批川剧爱好者的欢迎。赴北京演出又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等12个奖项,主角金子的演员沈铁梅也获得了戏曲界的最高奖——梅花奖。《金子》为重庆挣得了荣誉。然而《金子》并不是重庆川剧院的原创剧作,它是根据我国现代话剧大师曹禺的话剧《原野》改编的。说起《原野》却有一段坎坷曲折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曹禺创作《原野》的时期 ,正是文艺从文人化向大众化靠拢的时期 ,时代风尚即阶级意识帮助曹禺做了迎合“观众的趣味”的选择。本文以“观众的趣味”即观众的审美定势为切入点 ,指出《原野》是以牺牲自己的戏剧审美理想为前题的尴尬而又痛苦的尝试。它既不是表现主义剧作也不是佳构剧 ,而是对两者并不成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人们谈到曹禺及其剧作《原野》与外来作家作品的影响时,很少有不提奥尼尔和他的《琼斯皇》的。因而,对前者的责难也往往牵扯着后者、曹禺本人也曾在许多场合谈到外国戏剧大师,如莎士比  相似文献   

10.
在曹禺的戏剧创作道路上,《北京人》是一个重要作品。但其重要性,并不如许多评论家所说,它是曹禺全部剧作的高峰;而表现在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剧作家在走过《原野》、《蜕变》那一段弯路以后(这两个戏表现了一种忽视社会矛盾的非现实主义倾向),从此又踏上现实主义的康庄大道,而且赶上了《雷雨》、《日出》的思想艺术水平。这样,  相似文献   

11.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昊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桃花女》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并非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内容、语言及其风格方面与其他元杂剧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但是,作为一篇反映当时风俗的民俗文化作品而言,却具有其他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它填补了正史的一些空白之处,特别是在元代的婚俗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发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蕴含,还能为元杂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以《文苑缤纷》、《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编校失误为例,分类分析编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探讨新时期编辑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提出要当好一名编辑,就必须要有"一字不误"、专心致志的责任意识和经得起考验的文字功底,以及广博的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14.
欧阳子的《〈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对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做出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新批评理论方法。本文就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对欧阳子的文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元小说手法较为集中地出现在马原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中,是先锋作家暴露虚构,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话语策略,文章以马原的作品为例,论述了元小说的主要特点,功能,探讨了元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文章认为元小说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是打破框架,在意识方面的特点是自反应,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暴露虚构和质询成规。  相似文献   

16.
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本土作家中唯一一位从事散曲创作的诗人。其代表作[鹦鹉曲]是元人散曲创作的一朵奇葩,内容以抒写隐士情怀为主,风格豪放,间杂婉丽。卢挚和马致远两位外地作家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湖湘生活的散曲佳作。  相似文献   

17.
袁中道是"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而小品文又占据其散文创作的大部,且成就突出。袁中道的传记小品文称得上篇篇精彩,在中国传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对袁中道的传记小品文的研究入手,探讨《史记》章法和笔法对袁中道传记小品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香港青少年写作已成为香港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韩丽珠、谢晓虹、袁兆昌、麦树坚、邹文律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年轻作家们在反映香港都市面貌的过程中,常常在身体和空间二者间建立起某种隐喻关系。他们在表达人间情感时,则对爱有一种复杂的现代主义式的理解。他们视写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创造性工作,对艺术性的追求使他们逐渐走进香港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本依据《宋史》、胡瑗、《蔡襄集》等历史资料,从胡瑗的学术思想、苏湖教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到胡瑗所开创的泰州学派的化基因对宋元明清的深远影响,着重论述泰州学派的宋代开山宜师胡瑗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明显接受了屈原及其作品的传统。他不仅接受了屈原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且接受了屈原的文艺思想和其独具魅力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