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大学治理变革在大学与政府权力关系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然而,大学内部治理依然沿袭旧制度,形成了大学办学自主权被大学书记和校长垄断的集权化治理模式。我国大学治理的最初形态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由于制度矩阵相互依赖产生的网络效应,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阻滞,使大学治理转型陷入一种无效率的锁定状态。破解路径依赖的困境,有赖于国家主体全面介入,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学术自由与外部干预的冲突整合,作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制度逻辑,为各类法定权力(权利)的互动格局演变提供了合法性支持与法理依据。基于"任务导向型"法权配置模式,世界各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正在形成行政权力"上移"与学术权力"下沉"的"上下分治"格局。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公立大学的共同治理模式,受外部市场竞争机制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大学"中央控制系统"的行政权力持续增强,而学术权力则"退缩"至基层学术组织。而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陆传统的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则日益摆脱"国家管制"与"学术自治"的双重集权体制,表现出"契约治理"与"管理自治"的变革趋势。大学管理自治与学院式治理的持续博弈,构成欧陆传统国家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焦点。应基于任务导向型法权配置理念,依据全局统摄性、最低层次决策与学术事务归属等原则,对各类法权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形塑中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互动式"法权结构。  相似文献   

3.
作为协调大学内部利益关系的大学治理结构需要重视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诉求.为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准确把握这些利益群体的特点,不断建立"向学院放权,增强学院的办学自主性;向教师放权,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向学生放权.调动学生支持学校发展的民主参与性"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当代要叉.  相似文献   

4.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内外多元利益相关者博弈后处于均衡状态的结果,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与缓慢变革当中。从变革模式的维度来看,可以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模式分为内部革命型、内部演化型、外部渗透型和模式移植型四种类型;从变革动因的维度来看,影响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因包括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往往起到量的积累作用,而外部动因则起到质的飞跃作用;从变革内容的维度来看,寻找大学内部纵向权力分配的"平衡点"、横向权力的分工合作机制和最高权力主体的权限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三个重点内容。研究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特征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立大学内部领导决策系统存在摩擦冲突、贯彻执行系统各自为政、民主监督系统浮于表面形式、学术运行系统存在过度竞争等一系列“碎片化”问题,其制约公立大学内部的有效治理。整体性治理是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理念,它具备公共性、协调性和整合性特征。整体性治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协商对话、价值整合;强调治理主体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既追求自身价值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整体利益;强调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良好互动、合作共赢,构建整体性制度体系;强调发挥技术革新优势,整合“用户”需求,建立信任关系。实现公立大学内部整体性治理要做到突出整体利益达致共同目标,形成“刚柔并济”的制度约束,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交互平台。  相似文献   

6.
李禹霆 《考试周刊》2015,(28):140-141
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依法办学,要看其是否依照大学章程规定运行。大学章程通过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规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平衡和协调大学内部各相关利益群体间的决策权力关系,使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平衡发展,从而提高大学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潘虹 《教育评论》2015,(2):26-28
在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在学校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基层权力与高层权力配置,以及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外部关系方面存在权力配置、权利义务关系不合理的问题。完善治理结构,需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促成高校治理结构的重构与优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结构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变革而演进。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深刻社会变革,对大学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这一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研究领域的理性关注。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存在明显问题,在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某些失当之处。公立大学应立足我国现实国情,遵循大学治理结构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借鉴世界著名大学业已实现的先进治理模式和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办学自主权既是高校有效实施内部治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到以办学章程为载体的治理体系改革的历史嬗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扩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变迁体现了权力与制度的互构关系:权力秩序呈现出从集中管控到分权治理的特点,制度模式从国家本位到多元导向的发展趋势。受路径依赖和高等教育供给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临时性制度过多与总体性制度欠缺、外部放权和内部集权等多对矛盾关系。在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迫切需要加大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的制度变革转向发展驱动下的高校自主性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10.
建立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从"政事一体"走向"政事分开"是教育行政发展总体趋势,其核心是落实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随着科层管理模式在现代大学的确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关注点从"横向分权"转向"纵向分权",基层学术组织自治问题凸显。规制大学权力运行是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中国大学章程主要规制学校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法人治理的"宪章",大学章程具有三个特点:从形式上看,大学章程是政府与公办高校签署的行政契约;从内容上看,大学章程既是办学许可证,也是治理委员会和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从效力上看,大学章程是法律的延续,对政府、公办高校、理事、管理人员等均具有约束力。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依法立章、依章治校"。  相似文献   

11.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国家控制的内部治理探索期(1949-1977年)、初步自主的内部管理建设期(1978-1997年)、法人治理的依法治校完善期(1998-2012年)、多元治理的多元共治建设期(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政治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与环境、文化观念与认知、行动者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关键节点与路径依赖塑造了断续相接的制度变迁历程,制度变迁呈现出从国家控制到多元共治的演进逻辑。未来,应把握当前制度发展阶段特点,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有序运转来构建大学善治格局,与外部治理制度协调推动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治理结构进行实证化研究是完善治理结构的前提,以往的研究多强调理想化治理结构的设计而缺乏治理结构的实证性分析。文章从治理结构的核心——权力结构入手,将大学的权力结构分为6个子权力结构,以某公立大学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组织治理中的权力网络结构,借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概念,将权力网络结构进行简化,进而梳理出在组织治理中大学的校级领导、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学院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为对大学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结构法治化表现为授权并规约高校治理组织及利益相关者之间权益关系的法律制度安排,其演化目的是完善大学法人治理。完备、细化的法律制度供给与创新;公正、平等、自由的法治理念;多样化的法人类型;学术权力主导、行政权力分化、政治权力式微、民主权力与市场权力壮大的法权关系,是德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规律性经验与实践逻辑,有利于引导我国公立与民办高校构建公平、均衡治理结构,实现有效法人治理。  相似文献   

14.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重在处理好大学内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利配置以及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等交互作用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路径之一。临沂大学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政策引导、营造氛围、利益机制调整等改革措施,引导人才资源向教学和科研一线流动和聚集,弱化了“官本位”,强化了“学本位”,取得了显著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5.
单位制是中国特色的组织类型与制度体系,它构成了公立大学治理实践独特的"场域",形塑着公立大学的治理模式。随着单位制的改革,公立大学"单位场域"逐渐发生转型,由国家支配型组织向法人型组织、全能型组织向专业化组织、身份型组织向契约式组织的转变,形成"后单位场域"。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场域形塑惯习,惯习建构场域,当场域发生急剧变迁时,由于惯习的路径依赖性,导致新的场域与旧的惯习间产生"不适"。由此,"后单位场域"对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提出变革的要求,单位"惯习"却仍然制约着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行政化与学术化的矛盾、伦理文化与规范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涵学校治理是指学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重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治理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权力结构,治理结构的调整过程就是权力再分配过程。学校治理结构包含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部分。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学校与政府和社会等利益相关群体相互作用的规则及其制度安排,是一种外部环境;内部治理结构体现在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配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管理体系和制度,是一种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达到高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的互长、自然与人文共融的和谐状态,必须适时进行大学治理结构的调整。本文从大学治理结构的外部与内部两个角度总结出导致现实困境的三对主要关系:大学自主权力与政府管理权力的失衡、大学内部信息与社会信息环境的联系甚疏、大学学术权力与大学行政权力界限不清。提出了从优化高校自主办学、推动行政转向,加强校企合作、合理配置资源,倡导学术自由、多方民主治理等方面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根据的,确定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情况。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特色在于除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还包括以党委为领导的政治权力。如何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成了搞好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关键问题。我国大学目前的内部治理模式是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病在于党政不分、学术权力地位低微。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大学内部治理的变革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着重突出大学作为治理主体的重要地位,构建科学决策、权力制衡、学术治校、民主参与、有效监督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立基于治理过程控制,由内部评估和外部监督构成的内部治理自律机制。实现路径则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资源集聚、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政策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为分析该项政策的制度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宏观的制度情境及其变化,经济、利益与观念等多元变量的排列序列以及情境中政治行动者的行为互动与选择构成了大学治理政策变迁的结构逻辑。由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等机制对初始行为选择的强化,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政策表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的色彩。对大学治理政策变迁中路径依赖困境的破解有赖于作为历史否决主体的政治行动者对新的制度变革情境的深刻认知、对历史否决点的准确把握以及治理智慧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