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社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的环境、用户的需求、服务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服务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个性化和交互传播理念;用户需求更加个性化;信息内容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服务模式强调资源共享.这些变化对社区依托于网络开展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社区用户提供体育健身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已成为体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概念出发,结合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就整合原则、整合内容、整合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体育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对推动体育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特点,对网络体育信息资源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从理论上对网络体育信息资源评价的主客体、评价方法和指标、评价步骤等要素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网络体育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采用科学文献分析软件,以Cnki收录的1117篇1986—2017年体育信息资源领域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绘制体育信息资源研究领域关键词、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共现网络,揭示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研究表明:(1)我国体育信息资源研究的发展分为起步探索阶段(1986—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9年)和稳定发展阶段(2010—至今)三个阶段;(2)体育信息化网络化、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整合、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整合、体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等研究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体育信息资源”相关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热点;(3)作者间的合作研究程度较低,目前还尚未形成较具规模的研究团队;(4)体育院校是体育信息资源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虽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有待开展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提出:形成国家相关机构、地方体育局、科研所、高等院校等各层级、各类型纵横交错、交叉合作的研究链,建立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享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并引领体育信息资源领域的未来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的特征与获取方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辛纳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2):117-118,F003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网络查询等方法,分析了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提出了目前通过网络获取体育信息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进行研究.结合资源整合的含义尝试性地概括了学生体育社团资源整合的概念.从社团自身、学校、社会3个层次分析了学生体育社团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整合的可行性的途径,包括构建网络体育社团、组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活动和打追社团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7.
关于体育信息资源利用和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实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作者以宽广的视角。结合体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围绕着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对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利用的基本过程、体育信息利用的5个层面和信息整合的3种模式的概念模型,对体育信息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于红霞 《体育学刊》2001,8(3):126-128
从网络环境、体育信息资源真正内涵出发,着重研究了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包括借助万维网的检索功能、网络资源指南、搜索引擎、电子邮件、讨论组等方式,最后提出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全球范围内的体育信息网络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鲜明标志,体育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展到虚拟空间,体育信息资源和体育信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制定体育信息化标准与服务规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整合,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十一运会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和设备资源,建设山东体育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领导决策指挥、赛会组织运行、媒体宣传报道、群众观赏比赛和健身咨询服务,实现全省体育系统电子政务网络化,提高全省体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水平,促进全省体育行政管理业务协同和提高效能,推动建设体育强省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张葳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44-14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方法和系统设计技术.根据用户的学科、研究方向和使用习惯等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将传统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技术与本体论的理论及方法相结合,构建个性化体育信息主动服务系统,主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该系统使用OWL来描述体育领域知识本体和用户模型,使用Web服务来支持分布环境下...  相似文献   

12.
当今高校体育发展趋向社会化方向,社会体育成为高校体育的有益补充。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设施情况的调研,阐释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具有促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增强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路径为:创新社会化理念;建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共享体育设施资源;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黑龙江省体育发展中的联结作用。这对推动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议体育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资料及当前体育信息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如何使我国体育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并提出笔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安徽省全民健身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据库,发展网络技术整合全民健身资源,实现覆盖面广,全省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民健身网络信息服务开放型平台,从而使广大健身者更快、更便捷的获取健身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为建设安徽体育强省服务。  相似文献   

15.
整合分期是近年来国际运动训练科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方向,是推动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契合了当前运动训练融合创新和精准个性化调控的时代趋势。学习、借鉴和研究整合分期模式,对改变我国训练科学理论研究思维进而指导训练实践,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整合分期主要源自国外对零散训练实践成果的总结归纳,处于"实践到理论"的发现阶段。研究首次从"理论到理论、理论到指导实践启示"层面对整合分期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训练分期理论元理论最新进展的"体系[系统的系统(System of Systems,SoS)]"和"反应域应激模型(reactive scope model)"是整合分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于数据科学的数字化信息整合,可以助力整合分期中多源、异构、多模态复杂训练要素的高维数据挖掘,再以算法自动化生成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新范式"已成形,匹配"数据石油"与"算法引擎",其或是点燃提升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动能的导火索,也将会成为一种统领运动训练模式重大变革的全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新基建大背景出发,探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体育健身消费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与发展路径,从平台构建、有效供给、模式创新、协同融合、科学决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主要结论包括:(1)通过构建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将业务运营、物联网、智能分析等功能进行系统整合,有助于俱乐部与用户间交互模式的创新;(2)体育健身消费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可从产业融合、科学决策进行改革,采用全新的组织业态和互联网精神整合产业链,通过资源交互共享与跨界整合打造复合型的体育健身消费生态系统;(3)通过对体育健身行业数据的存储、共享、分析与个性化推送,实现健身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基于价值共创通过交互迭代实现健身消费模式的不断创新,更好满足民众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7.
体育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垂直信息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未来体育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目标.文章从垂直信息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垂直信息服务的现实性和必然性,提出了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实现垂直信息服务的主要对策,以期更好的为体育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规模日益的壮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体育网络教学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突破了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人力资源的力量,扩大教学授课面,解决学校体育课师资紧缺的问题;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更深、更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发展。作者结合本校的实践,阐述了网络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开发了体育学院体育网络资源管理的平台,对学校体育课实施网络教学提出了思考与对策,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