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沈从文饱饮着五四时代文化乳汁成长起来的作家,无论写什么,在他们的笔下,总有着一种深刻博大的悲剧感,钱理群先生将其时创作的美学风貌定名为“悲凉”。外表柔和甜美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是这样,外表平和冲淡的周作人散文《乌篷船》是这样,这篇字里行间溢满温暖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边城》也是这样。沈从文先生的嫡传弟子汪曾祺先生曾指出“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确系深解其味之谈。《边城》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来自于对生命美好的易逝性、脆弱性的敏感、细微、丰富、深刻的洞悟,这种洞悟又是融合在温暖的人性美、人…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乡村爱情小说中《阿黑小史》是其悲剧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但其独特之处是,《阿黑小史》由《油坊》、《秋》、《病》、《婚前》、《雨》五个篇章组成,各自独立,却又前后贯通,它不同于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沈从文用最平和、最幽静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湘西的人性美与自然美.一切似乎都在朝美的方向发展,但在末篇作者却以闪电般的速度转变了人物命运,并且直到小说结束,也没有一处明确提到或者涉及导致悲剧产生的原因.就此本篇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沈从文在谋划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间的结构时,早已潜伏其中的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3.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不仅表现出令人神往的人性与人情美,其中也隐伏着深深的悲哀,蕴含了令人叹惋的悲剧感。本文通过分析《边城》美丽与悲哀的双重意蕴,由此揭开其永恒艺术魅力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这样认为: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又读<边城>》)。但这种悲剧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边城》隐伏的悲剧感是作者对渐已消逝的农业文明的痛惜,是对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边城》和谐美好的“湘西世界”的构成中,最能展示湘西人民人格力量的是以摆渡为生的老艄公。在这个不起眼的人物身上融注了沈从文对美好世界和生活的全部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沈从文与张兆和》中,刘洪涛先生认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正面的,他把沈从文几乎所有的创作成就都归结于张兆和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偏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沈从文创作所受到的女性的影响,以及理性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曾一再声明:“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以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的人和事。这地方的人民的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的特征。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沈从文小说选题记》)沈从文之所以被称为“风格作家”,就在于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湘西乡土生活图景。鲁迅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  相似文献   

13.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其实在骨子里是有着传统文人士大夫气质的知识分子。小说《菜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不论是从沈从文对于极具古典意象的选择层面,还是从对于玉家母子闲适生活的描写层面都能窥探出作者对于雅化生活的追求,并且沈从文对于革命保持的疏离态度也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独立的人格追求,远离主流意识。正如同文人士大夫往往用自己的精神桃花源来对抗着现实的渺茫与不如意一样,沈从文笔下的菜园就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回顾文坛百年风云,多少人多少事如白驹过隙。大浪淘沙,存留的是不朽的经典。沈从文这颗璀璨闪耀的星,光辉闪烁至今。沈从原名沈岳焕,出生在湘西一个名叫凤凰的古城。湘西地处偏远边境,尚未被现代文明所彻底熏染和同化,这片土地用它原初的纯朴、厚实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儿女。从小在这里生活的沈从文,被湘西浓厚的民俗风情,本土文化所浸染。以至他后来走出湘西到大都市后,依然对故乡魂牵梦绕。他的大多数作品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湘西情结。沈从文的创作以小说和散文著名,在《沈从文文集》里收录了他一生主要的作品。其中散文如《湘西》、《湘行散…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辑《沈从文文集》和编写《沈从文年谱》过程中,承美国圣诺望大学金介甫教授帮助,我编制了一份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目录。此目以英译为主,其它语种因限于条件尚不完整,有待进一步查找。这份目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的“沈从文热”以及海外汉学界对沈从文研究的历史,对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将其书(篇)名、译者名、出版社(刊物)译出发表。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生活为表现对象,就其主题而言,富有多重意蕴。书写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塑造了群体形象;演绎文学的永恒主题,写盲人的爱情;在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渗透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由此而生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17.
自由·樱花·死亡——渡边淳一"爱情小说"文化内涵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渡边淳一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爱情小说”作家,以《失乐园》红遍中国,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其作品如此受欢迎,有他的个人魅力和先锋性的思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受到的日本传统文化浸染的结果。渡边在作品中完美地熔铸了传统与现代,本文试图从文化方面来解读渡边的“爱情小说”。  相似文献   

18.
《边城》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曾经说过他用两副笔墨写作,一副是用冷隽写实而又略带嘲讽的笔墨,描写都市社会绅士阶级生活的可卑可憎;一副是用抒情笔墨写他的湘西社会的乡土抒情诗。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两大系列中,《边城》是后一系列的代表作;即使是放在沈从文整个小说创作中来考察,《边城》也最能代表沈从文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关于《边城》的思想和艺术,它所表现的湘西社会的朴素人情美,它的浓郁的抒情性和地方色彩,人们已经做过不少探讨。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它放在更宏观的文化背景和美学视  相似文献   

19.
“砍头”叙事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大量地呈现,他的小说或是《从文自传》中都艺术性或真实性地书写了砍头事件.作者童年的真实经历和作家艺术地创作的文本呈现,使《黄昏》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小城生活中,充斥着砍头故事的游戏情节.沈从文叙写砍头尽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叙述得淡定、平静,然而这种平静背后愈加显示出生命的悲痛,作品弥漫着沈从文浓郁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  相似文献   

20.
市集     
本期要向读者们推荐的《市集》,选自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集《大山里的人生》。《市集》是沈从文在1925年生活最窘迫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想以投稿维持生计,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对北平各类报刊进行了“大轰炸”,后终得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的赏识,并刊发了他的大量稿件。《市集》发表时,徐志摩写了《志摩的欣赏》,由此宣布了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