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4-584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芷生院士联合中外科学家,基于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鹤庆盆地获取的666米湖泊沉积岩心,利用古地磁和碳-14测年手段,高分辨率测试了岩心的植物花粉、  相似文献   

2.
《西藏科技》2005,(6):57-57
赵文津、任纪舜、李廷栋、许志琴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月8日齐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青藏高原地球科学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赵文津院士透露,印度大陆正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任纪舜院士则表示,青藏高原地区在古生代并不是一个辽阔的大洋盆地。  相似文献   

3.
姚檀栋  安宝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94-395,358,397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强烈隆起是近几百万年以来亚洲大陆乃至全球最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存在对其本身和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以致对全球环境变化都有深刻的影响。青藏高原研究已成为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领域,也是国际上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与研究地区,其研究成果在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世纪下半叶之后,主要来自西方的科学家和探险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相关研究,20世纪我国科学家也做了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3):258-260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正式成立3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了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揭幕挂牌暨网站、数据交换平台开通仪式(www.resdc.cn)。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该中心揭幕。该中心是中科院为支持国家和全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成立的跨研究所的非法人研究机构,是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支撑系统之一。该中心将成为中科院承担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项目以及国家科技大平台试点项目、“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建设的主要单位…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研究的信息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青藏高原;信息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誉,它的强烈隆起是近200万年来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的天然实验室,它一直是中外科学家十分关注的地区。青藏高原的主体在我国境内,揭开青藏高原奥秘的重任必然落在中国科学家的肩上。  相似文献   

9.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和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直接、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科学钻探井被誉为人类的“入地望远镜”,科学钻探钻机被称为地球内部物质的“采样器”。  相似文献   

10.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2002年4月12日下午,美国南加州大学报告厅。一位身材微瘦、身着黑色礼服的中国科学家步入领奖台,接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环境奖”这位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相似文献   

11.
张中华 《学会》2023,(1):53-56
<正>【服务团简介】“科创中国”成都绿色低碳产业科技服务团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牵头,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4家单位参与组成。服务团组建包含3位两院院士及海外院士、60多位生态环境领域高级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聚焦地方环境治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 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2):149-155
1月 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出 1998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同日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成拟南芥、水稻突变体库 ,这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工作。   19日 冰川冻土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海拔 4 850米处获得两组树木年轮 ,这是我国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拨4 50 0米以上树木年轮资料。   2 2日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向国务院提交“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咨询报告。   2 5— 2 9日 中国科学院召开 1999年度工作会议 ,路甬祥院长作题为“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迈向新世纪”的工作报…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复旦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共同组织的“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第二次会议,于2004年12月11-12日在上海召开。出席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15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共30余位专家学者,研讨了如何从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相交叉的角度探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这一重大前沿科学主题。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9~11日在北京召开了以“制冷与低温科学技术研究前沿”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40次学术研讨会。洪朝生院士、过增元院士、王浚院士担任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制冷与低温、工程热物理、低温物理以及声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地球科学进展>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其主要任务是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以及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提供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综合性主题研究资料,报道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信息,推动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促进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04年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1~4月)多雪年和少雪年发生的环流特征和雪灾形成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若北半球极涡中心偏向西(东)半球.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两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850hPa温度距平场在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之间形成“北高南低(北低南高)”的分布型时,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雪年。研究结果还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出现区域性雪灾年的几率为15.9%(7/44),而出现局部性雪灾的几率仅为9.1%(4/44)。  相似文献   

19.
1 普若岗日冰原科学考察的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研究证实[1— 5] ,全球的平均气候变化信号在青藏高原会被强烈地放大。因此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幅度远大于其周围地区。这样 ,无论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在青藏高原都会比其它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围及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从而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影响 ,则更是全球地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对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研究 ,在老一辈科学家诸如孙鸿烈、刘东生…  相似文献   

20.
碧声 《学会》2004,(3):42-44,4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于 2 0 0 4年 2月 2 0日获 2 0 0 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东生院士还于 2 0 0 2年 4月获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荣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本刊特刊载三思科学报道编辑碧声对刘院士和他的学生郭正堂教授的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