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胡适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整理国故"运动迅速升温并蔓延全国.由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成为这一运动的宗旨.以科学精神、西方观念作为整理国故的利器,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生面;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容易犯以西衡中的毛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同情之了解",也缺乏对西方文明的必要反省.同时,大力提倡整理国故,还有消解新文化建设成果,走向崇古、迷古老路的危险.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尖锐质疑,集中体现了当时学界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来,这些不同的见解均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完全可以相互沟通,并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整合;但亡国灭种的巨大阴影带来的心理焦虑,对学术活动现实效应的过度追求,加上极度的自信乃至自负,各派学者大多难以与对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沉潜深入的学理探讨几乎成为奢望.这一情形使得"整理国故"运动的积极意义被部分内耗,其对"再造文明"所起的作用也被削减.  相似文献   

2.
雷颐 《寻根》2000,(5):56-61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之际,力主反传统的胡适却似乎突发思古之幽恩,提出要“整理国故”的号召。此论一出,便引起争论。有人热烈响应,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  相似文献   

3.
<正>五四时期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历来是被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所处的特殊历史节点使其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织、论争不断的价值多元状态。新派势力坚决站在西方科学、民主的旗帜下,学习现代西方文明成为一大潮流;旧派势力则仍延续着传统中国的学术方向,在新形势中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这一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斗争中,关于国学、国粹以及国故的种种论争也随之而起(对国粹、国学和国故这三个在二十世纪初期争论较多概念的关系问题,学界有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近代的国故整理,也可称之为国学研究,是近代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内容,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国学的兴起,无疑与西学的影响与刺激有直接的关系。胡朴安在《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一文中说:"一种学术,必有他种学术与之接触,始能发生新学术之径途。因欧洲哲学之影响,研究诸子学者日多;因欧洲言语学之影响,研究六书学者日多;因欧洲美术学者之影响,研  相似文献   

5.
作为主动请缨出使日本的清政府首批外交官,黄遵宪试图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中寻找西方文明的源头与根据,努力将"西学"整合为"中学"的一部分。经过黄遵宪的这番解读,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不过是中华文明衍生出的旁流支系而已,中西文明之间的冲突龃龉被人为抹平,其良苦用心在于努力将"取法泰西"控制在"用"的层面以维系中华文明在"体"的根本层面不受西学侵蚀。基于这一普遍逻辑,晚清中国知识人固然严重曲解了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本质,但也正是借助这一貌似牵强附会的"以中释西",抚平了他们因不得不师法西夷、东夷而产生的极度焦虑与屈辱感,为晚清朝野上下最终达成"取法泰西"的共识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从自身文化传统内部发掘维新变法的思想动力,又是对愈演愈烈的西学东渐之风强有力的纠偏与平衡,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历代老学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内容、发生背景等层面的解读众说纷纭。文化全球化时代,老学研究的视域被大大拓宽,东、西学人的交流促进了不同视域的融合,使得老学研究呈现出"多音复调"的发展态势。通过细致梳理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无为"概念,阐明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比较中西方不同的阐释理路,发掘跨文化阐释的价值和意义,并总结当前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老子"无为"思想为世界文化和文明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将龙凤的文化作为历史、考古或神话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学科知识兴起之后的产物。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舶来,使中国学界对传统龙凤观念起源的解释成为兴趣焦点之一。大量社会进化论、人类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被翻译引进,再加上现代民族国家战争与动员力的需要,"龙凤"不但被赋予了按照不同现代人群需要所重塑的社会学标签,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打造为一尊现代国族神像。本文尝试摆脱一系列关于龙凤观念"层累地"现代迷思,去探讨以考古、传世文献等实证资料研究早期中国龙凤图像及其观念起源、演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连成一体的欧亚大陆被称为"世界岛",在这个巨大的世界岛上,有一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沟通大道——丝绸之路。中国的新疆和敦煌,位于这条东西方大通道的中间地带,古代称为西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选择敦煌,是一种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10.
陳方正 《中国文化》2011,(2):99-106
胡适与科学的关系是颇为奇特的。作为思想界领袖,他大力推崇科学,宣扬科学,尊之为中国所必须学习的西方文明核心;在他笔下,科学的重要性可说无以复加。但实际上,在他浩如烟海的文字、日记、书信中,我们却找不到多少科学家的名字,或者科学发明、科学理论的具体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颇具争议。张献忠研究范式因1978年之前与之后的意识形态对史学领域的影响不同而殊异。1980年代后张献忠研究较之过去有显著成就,但呈现不平衡特点。对张"杀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的深刻性反思得不够,缺乏对同时期西方类似农民运动的研究以及二者间的比较研究。尽管历史学追求客观性这一高尚梦想,但张献忠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做到纯粹的客观。  相似文献   

12.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一般“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中国文化史导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是理解文化与文明区别的重要尺度之一。哲学的基础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相适应。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3.
晚清"诗坛巨擘""湘中名宿"王闿运在诗歌创作与理论建树上声名煊赫。他在诗学上大倡复古理论,所作诗歌模拟汉魏六朝诗,被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诗学理论家谑评为"假古董"。王闿运与胡适两人诗学主张的分歧,与二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观念的差异息息相关。胡适在"五四"前后高歌猛进地推行白话文,王闿运自身诗歌创作上也存在一些缺陷,这是胡适提出王闿运诗"假古董"说的直接缘由。其实,王闿运转益多师,其诗歌创作非惟复古,亦兼具推陈出新、讽时规政、情辞俱美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  相似文献   

15.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力图使俄国融入欧洲文明社会,摆脱俄罗斯民族中野蛮、落后、保守的特征。彼得大帝致力于引进西方文化,同时也把触角伸向了遥远的东方。欧亚大陆上一北一东两个民族,由于一个宗教使团的出现,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一长期以来,先秦时期的中国一直被认为从来就是政治统一体,对“中国文明”这一”文化单一体”无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由不同民族地区形成,由于地域不同,文化也多种多样。所以我们研究作为统一概念的中国文明时,也应该理解其统合对象的文化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这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考察其统合到“中国文明”的过程。近来许多考古发掘成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为研究中国文化多元性和起源提供了基本条件,如关于新石器文化,考古成果已否定了以往由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影响了周边文化,周边文化才形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孔子学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对这一文化平台的研究和建设,尤其是研究其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跨文化交际中"第三文化"理论的研究,该理论也能反哺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陳贇 《中国文化》2021,(1):162-180
在梁漱溟撰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1920年代,以黑格爾爲代表的西方世界歷史哲學思辨已經以不同方式傳入中國,中國被視爲世界歷史的起點而因此被剥奪了世界歷史的意義,這一意識參透在中國文明是静止與僵化文明的叙事中.梁漱溟從儒家思想視角"翻轉"西方的世界歷史叙事,給出了世界歷史從西方進展到中國的方向,以給出中國文明的世界歷史...  相似文献   

20.
服饰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媒介,天然的符号性让服饰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华夏民族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华服数千年的发展更体现出浩瀚文明的博大精深。然而,建国至今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服饰发展过程,是国人远离传统的一个时期,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服饰的渗入,"西服"、"职业女装"充斥着各个重大场合。本文通过对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服饰——"新中装"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自信的彰显,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旨在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