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二十七幕的大型佛教剧本。它不仅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献在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根据《弥勒会见记》语言特征来论述《弥勒会见记》是与多数回鹘佛教文献一样属于y-方言,即具有属于y-方言文献的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28幕的佛教说唱剧本,因其作为较早的文学译著而富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价值。就其文学价值来讲,它不仅是崭新的文学样式,还是戏剧文学的素材库。《弥勒会见记》的传译不仅为丰富和发展回鹘文文献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且为审视民族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还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7~13世纪古代维吾尔人民及中亚各民族曾经相继使用过突厥如尼文、回鹘文,并用这些文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记载并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历史、佛教、经济等方面的文献。笔者在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突厥碑铭文献《阙特勤碑》、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及另一部回鹘文文学名著《福乐智慧》的名词格位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论现代维吾尔族戏剧克里木江·阿不都热依木一维吾尔族戏剧是整个维吾尔族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历史上,它却没有象维吾尔族诗歌那样得以较快的发展,同时取得的成就也没有那么显著。古代曾有过象《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这样的大型古典剧作问世,并在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5.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教著作。它与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称三大回鹘文佛教译著,对我们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宗教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是回鹘文《金光明经》第四卷第六品的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和注释。  相似文献   

6.
回鹘文是在9—15世纪为维吾尔及中亚诸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字,对它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突厥语及近古察合台语。论文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  相似文献   

7.
耿世民先生是著名的回鹘文研究专家,对西域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率先刊布了中国收藏的众多回鹘文文献,如《弥勒会见记》、《十业道譬喻蔓经》、《八十华严》、《大白莲社经》、《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突厥学界对回鹘文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的工作。同时,他还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影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称作中国突厥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耿世民教授的巨著《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研究》,2008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成果终于填补了一项空白。该书结构合理、写作规范;立意深邃、高瞻远瞩;直面现实;语言质朴、浅显易懂,为研究回鹘文文献语言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也为研究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的传播提供了事实材料。该书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9.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描述了玄奘法师由跌足至圆寂的情景。在古代回鹘文译本①中,这段内容与汉文原本相比似有扩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当立类法师预感到他将不久于人世时,对其门人发下誓愿:玄焚此毒身深可民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夭弥勒内卷中泰丰慈事,协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一方面讲述升入兜率天之愿,另一方面又宣扬弥勒佛的下生,而以后者为主,此正为《弥勒下生经》之主旨。回骼人亦有这种思想,可见于回鸽文写卷《弥勒会见记》一书。乞求在兜…  相似文献   

10.
弥勒兜率天宫说法图大多出现在龟兹中心柱石窟主室前壁上部,与主室正壁圆拱龛内的释迦牟尼主尊像遥相对应,与古代龟兹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有关,突出反映小乘佛教"一佛一菩萨"的思想,弥勒是作为仅次于佛陀的形象而加以表现的.吐火罗语A和回鹘语<弥勒会见记>的发现,说明弥勒信仰在这一地区极为盛行.另外,克孜尔中心柱窟第58、63、114窟将弥勒放在显要位置,说明弥勒信仰有上升趋势,受到来自中亚波斯宗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7,(3):29-39
在蒙古统治时期,定居在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人不仅将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而且还直接从汉文著作中摘录原文或依据汉文经典进行创作,《因萨蒂经》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柏林藏吐鲁番文献中有回鹘人书写的汉文写本《佛说法宝礼》和《弥勒启请礼》,在俄藏敦煌写本中有用回鹘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黄昏礼忏》,而柏林藏回鹘文写本U5923则为汉文《弥勒启请礼》之逐字逐句翻译。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元代回鹘文佛典和汉文文献的杂混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世界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知识,并积极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他的两部代表性戏剧—《高加索灰阑记》和《四川好人》,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主题构思和表演方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杨富学著《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已于2 0 0 3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前面由兰州大学郑炳林先生撰写《〈敦煌学博士文库〉缘起》,耿世民、齐陈骏先生分别为之作序。该书分绪论、上篇(回鹘文献———回鹘文化的基本载体)、中篇(回鹘文化研究)、下篇(回鹘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等4部分,书后还有附录———(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译释)、附录2 (回鹘文《杂病医疗百方》译释)等。作为该书正文,上篇概述了回鹘语文献的发现、收藏与研究、刊布状况;中篇是全文的核心,重点研究了回鹘语文、宗教、文学和科学技术4个方面的内容;下篇论述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15.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龙膺集》是明代著名作家龙膺的著作专集,属于原创性古籍整理成果。龙膺一生三次遭贬,仕途坎坷。他既是一位立身于“儒”而又出道入佛的文士,又是一位驰骋边疆建功立业的战士。以原本《蒙史》为中心的西部文学创作和以《溪园六记》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文学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外,在艺术理论、园林、书法、古玩鉴赏、茶文化的探索方面,亦有独到的心得。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北凉时代275窟西壁,本尊为头戴化佛冠之交脚菩萨像。云冈等石窟的交脚菩萨像造像铭中均记尊名为弥勒。因此,中国的交脚菩萨一般均称之为弥勒菩萨。此外,交脚菩萨像宝冠处有化佛者亦有多例。化佛为观音的标志。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其天宝观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弥勒头戴化佛似不奇怪,但弥勒经典中根本没有涉及弥勒的姿势。交脚坐势与弥勒之关联仅见于上述北魏以后造像铭。那么中国早期造像的范例犍陀罗菩萨像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回鹘是敦煌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古代民族之一,其历史活动上通隋唐,下贯宋元,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裕固族的东迁,不仅以瓜沙为中心建立了沙州回鹘政权,而且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沙州回鹘洞窟,为裕固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回鹘与敦煌》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敦煌回鹘的来龙去脉与历史文化情况,堪称回鹘学、裕固学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弥勒信仰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变早在巴利文经典、小乘《阿含部》经典中出现,以弥勒为题的汉译大乘佛经亦不下二三十种。在这些经籍中弥勒扮演三个角色: 一、弥勒是婆罗门子,与波婆梨(离)有师弟关系。《贤愚经·波婆离品》载波婆离派弥勒等十六弟子到释迦处问难的故事,可能是弥勒思想在早期的佛教史话,传说中最  相似文献   

20.
云南鸡足山原名九曲山,在明代以前有称九曲山或九重岩山。明初在大理奇书《白古通记》一书中首先将九曲山改称为鸡足山。《白古通记》是在明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表达的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转变,有着浓郁的白族民族意识感情色彩。根据佛教史料记载鸡足山在印度。《白古通记》把九曲山说成是印度的鸡足山,表明大理地区自古就是佛教圣地,人民信仰佛教由来以久,并不是明政府在云南传播佛教后大理地区才信仰佛教的。由此,九曲山就成为了鸡足山,该山就是迦叶尊者守衣待弥勒之道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