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体现在:"工具性"着眼于文言文基础的培养,侧重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在强调运用上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人文性"注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侧重于创新以及各种知识的融合,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发挥和运用,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本文从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过去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对中学语文"欠账"进行补课或补差,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其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有了一大进步,然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和文学性,也是不妥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即文字-文学-人文。  相似文献   

4.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文化国粹,从而传承国粹文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的教育。本文根据笔者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其教学性质进行简单的理解与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同仁对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审美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熏陶学生的礼仪和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且促使教师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故《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其人文性。对初中英语课堂中的人文性谈几点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重工具,缺人文"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大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防止掉进实用主义的漩涡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根据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业方向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等,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陈瑛 《甘肃教育》2020,(4):67-67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根据现行教材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素质教育课。语言教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在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词语理解能力、词形规范能力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等方面,与人文修养、审美修养的培养寻求最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正>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警惕重人文性的开发,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等于有舟无水。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就会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不能否认,科学有效的训练的确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适合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国 《教育教学论坛》2014,(28):145-14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新课程标准也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例如,语文首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点明了语文重在运用。这一切无不提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发展。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学科定位和教材内容的选用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些探讨和思考,提出大学语文的教学应立足于人文性教育,兼顾工具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将古文巧妙融入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变的教学风格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职应用语文课程建设必须首先明确4个问题,即培养目标要紧扣高职培养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重在解决工具性问题;高职专业多样化,语文教学应“立足公共,大类倾斜”,根据学生社会角色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要在内容上突出时代精神,在方法手段上适时引进并运用现代技术,追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本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当前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面却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指出了大学语文迷失困境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处理大学语文重工具性、重人文性,还是重素质性的问题,并通过案例探讨大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的边缘地位,甚至陷于被取缔的危机之中。通过对《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语文学科特性的解析,结合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进行教学定位,并尝试提出大学语文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莫云 《教师》2012,(15)
一、大学语文不能忽视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就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开设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大学语文课时较少,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大多数教师把大学语文课变成纯文学欣赏课。因为大学语文课要求比较“软性”,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固然没有体现出来,人文性特点在短短的30-40课时之后也缺乏有说服力的效果,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的运用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大学语文教学重心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表层的"无用"向内在"有用"彰显的转变共同决定了问题意识教学的必要性。成功的问题意识导向教学,不仅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针对性、专业性、启发性的问题,更在于教师具有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19.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不够新颖,教学内容陈旧。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营造和谐校园的作用,必须合理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选用优质教材,弃除《大学语文》教材的陈旧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