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二的外侄来到我家,要向我借20本书。他说:“学校要评示范校,为了凑齐图书馆藏书的数目,班主任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20本书到学校,不要教学参考书之类的,只要文学、自然等类的图书。”我顺便问他:“你们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吗?”他说:“我们很少去,因为老师不鼓励我们借澡外书,认为看课外书耽误学习。父母也不许我看跟教科书无关的书。”作为语文老师,我听后当然觉得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
儿子两岁半了,非常喜欢听我讲故事。其实,我哪会讲那么多故事,不过是和儿子一起看《婴儿画报》之类的书,把画报上的故事读给他听罢了。尽管如此,儿子也乐此不疲,常嚷嚷着:“爸爸,读给我听!”  相似文献   

3.
高二的期中考试,我不负众望地登上了年级倒数第一的宝座,成功地拉低了班级的及格率。班主任很愤怒.于是她邀请我爸到学校办公室喝茶谈心。喝完茶的爸爸也很愤怒,他觉得我丢了他这个老学霸的脸。我爸对我的智商和血统表示了怀疑.他恐吓我.如果再有下次.他就要对我家法伺候。  相似文献   

4.
市中弹琴     
一琴师于市中弹琴,市人以为琵琶三弦之类,听者甚多。及闻琴声清淡,皆不喜欢,渐次都散。惟一人不去。琴师喜日:“好了,还有一个知音,也不辜负我了。”其人日:“若不是这搁琴桌子是我家的,今伺候取去我也散去多时了。”  相似文献   

5.
童年读书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人真是怪,越是不让他看的东西、不让他干的事情,他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所谓偷来的果子吃着香就是这道理吧。  相似文献   

6.
彭总与书     
彭德怀总司令很爱读书。在彭总的家里,桌上、床上、柜子里、箱子里,到处都是书。他经常说:“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他把孔夫子作为书的代名词。他从中南海搬到吴家花园时,一再嘱咐警卫人员:“书,一本也不能丢。”他的新居又成了图书馆。彭总为了多读点书,读得更深更透彻,经常到中央党校去找老师  相似文献   

7.
读书感悟     
天生一物,自有一物之用;世出一书,自有一书之读。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是大众的读法,大众的境界。芸芸众生,劳作休闲之余,翻一翻书,旨在消遣,意在娱乐。因此,读书无他图,只看兴趣,是漫无边际地读,大量通俗的书,包括一些畅销的书,便是为他们提供的。当然,这类读者有时也读雅一些、品位略高的书,如“牡丹”、“西厢”、“红楼”之类,但求各取所需,如黄庭坚所说:“以世眼观之,无真不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以致用,是许多人读之所求。这类读者多为专业读者,故所读之书,也多…  相似文献   

8.
儿子总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强迫他看,他也只是看诸如画报、漫画之类带有直观色彩的书,而对于我买的大百科全书、童话选、简易历史读本、地理书籍等则“不屑一读”。 为了给儿子阅读的动力,培养他阅读的兴趣,我对儿子说:“我们两人每天问对方一个与对方年龄相符,涉及各种科学、符合实际、合情合理但要有点深度的问题,要求早上问晚上予以解答,谁能把对方问倒就算谁赢。一月一累计,对问题的解答次数多且令人满意的一方有机会到恐龙园玩上一天……”  相似文献   

9.
狼狈的一刻     
星期三早上 ,我像平常一样来到学校。语文早读时间 ,我正准备抽出语文书来读 ,不想竟拿出了一本笔记本 ,奇怪 ,书呢 ?我仔细把书包翻了翻 ,没有 !这下我可慌了神 ,再次找了一遍 ,还是没有 !“惨了 ,我语文书没带 !”我只能向同桌胡晓求援了。“什么 ?”她两只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 ,马上恢复了常态 ,“你自己吓自己吧 ?”“真的。”我把书包给她看。她搜了一遍 ,又看了看空空的抽屉 ,愣了一下 ,随即哈哈大笑 :“陈晨 ,你也有狼狈的一天啊 !”孙铳真是个“顺风耳” ,他把头往前一探 ,说 :“桌上不是书吗 ?”我拿起来给他看。他和吴明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10.
这个男人     
这个男人,从我一降生,就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个男人没念过多少书。只读到初中毕业的他,早已把学到的那点儿东西还给了老师。他经常写错别字,还老耍赖,写错了也不认账。一次,老妈买回来一瓶洗发液,是电视里常做广告的“丽彤”。他拿在手里,左看右看,非说是“丽丹”。我好心纠正他,他却朝我瞪起了眼睛,大言不惭地狡辩道:“我知道,可我就愿意叫‘丽丹’。”说完后,“丽丹”、“丽丹”叫得更欢了。你说这个男人有多不讲理,为这事儿,我和老妈没少笑疼过肚子。这个男人爱唱歌,不是现在流行的周杰伦、林俊杰之类,而是老一辈歌星的歌,比如蒋…  相似文献   

11.
体贴妈妈     
俊妈 《生活教育》2011,(4):85-85
和儿子平时的聊天中,我总会有意无意地告诉他妈妈要上班又要照顾他很累之类的话。今天回到家儿子就很乖巧地说:“妈妈,我帮你打扫地板,我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干净了,我把……也放好了。”我在厨房忙着,但也没忘夸他两句:“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儿子很骄傲地说:“是啊,你看我多体贴你。”  相似文献   

12.
我以前读书没人指导,遇见什么就读什么。拿历史书来说,开始只知道读一些野史、演义之类的书,后来才晓得这些书远不及《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原著好,但已浪费不少光阴了。在古典文学方面,我一开始读了些不太好的选本,许多优秀作品如《水待传》、《红楼梦》等,反而没有读过。进入高中,老师介绍我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人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视野开阔了,这时才知道选择一些“要著”来读。由此,我不禁想到达尔文。他小时候不愿读愚蠢的教会书籍,考试成绩还不如他妹妹。当他爱上大自然后,读的书也并不多…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一个经验交流会,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  相似文献   

14.
<正>前几天有个朋友到我家里来,他在我的书桌上看到一本书,非常诧异,他说你怎么会看这样的书,我以为你只会读技术史、商业史、管理学经典之类的书,你怎么还会读这样的书?我告诉他,这本书我一直摆放在案头,有空时我就拿出来翻几页。书的名字叫《悦心集》。可能很多人  相似文献   

15.
爸爸·书·我     
爸爸特别爱书。他每天至少有2小时看书的时间,老是看见他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读到精彩之处,就会念出声音来,有轻有重,津津有味。如果我和妈妈从他身边经过,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他很会利用时间看书,出门都要带上一本书。有一次,他在上海火车站等车,离开车时间还有3个多小时,他不看景,不逛街,在广场上,随便找个台阶坐下,周围一片嘈杂,可他却安安静静看了几小时的书。他看的书很多,有的书名字我都没听到过,什么《做个high大学生》、《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等。他说话也“话里带书”,张口就是“书使人……”“书是…  相似文献   

16.
这天,书架上放了新书,小朋友洗手时就拿好了一本,边吃点心边忍不住看。我轻轻走过去,温和地说:“吃完点心再看好吗?”不情愿地点点头,可眼睛就是不离开书。我顺手合掉了书,对他说,吃完了再定定心心地看。当下不吃了,脱口道:“你不像个老师。”我一愣,难道纠正幼儿的不足也有错吗?我又站在的立场上一想:他认为书是老师给小朋友看的,他想看就可以看,你不让他看就是你不对,考虑到的个性特点,我随即又拿出一本卡通新书,说:“这本书更好看,不过你要先吃完点心,咱俩一块儿看。”盯了我几秒钟,转过身大口吃完了点心,还乖乖…  相似文献   

17.
步之 《老年教育》2010,(4):42-42
我正和不满四岁的孙儿一起看画书,孙儿忽然说:“爷爷,我也要吃唐僧肉!” 我笑着问他:“你怎么想起要吃唐僧肉啊?”  相似文献   

18.
我的语文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之间,和语文打交道已经三十多年。每天从晶莹的梦中醒来,还依稀可见当年那瓣初放的心花。我的中学时代正值“文革”,书被当作封资修黑货封禁了,于是我变着法儿找书。为多看几本书刊,做了些脸红的事,至今难忘。一是偷偷摸摸地接近我那正在被劳动改造的语文老师,仗着自己正在读初中年纪尚小,帮他放牛,帮他敲钟,一次可借一本小说;二是与相好的同学合谋,偷学校图书馆的书,偷几本回到宿舍用毛泽东选集红塑料皮面套上再看,看完送回再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水浒传》之类的文学书籍就是在那时看的,至今…  相似文献   

19.
一、从鲁迅不主张“给小孩读《狂人日记》”说起 鲁迅生前曾表示,他不赞成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他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①这不完全是出于自谦;他当时认为,“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②在“那些书”中,鲁迅特别不赞成把《狂人日记》选作青少年的教材,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最不愿意的是  相似文献   

20.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