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古资料表明,岷江上游石棺葬化、滇化、滇西青铜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化因素。这些相同或相近的化因素,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化、民族习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反映出三种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根据考古发现结合献记载,滇化、滇西青铜化的形成与西汉初年岷江上游石棺葬化的南迁直接相关,岷江上游石棺葬化是滇化、滇西青铜化的重要源头。滇国王族、滇西昆明夷在族源上主要来源于岷江上游石棺葬化的创造民族蚕丛氏蜀人——汉代冉龙夷。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岷江上游地区在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化走廊和民族走廊。2000年度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为研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认识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地区之间的化交流和传播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营盘山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化因素的地方化类型。本次考古还为探讨古蜀化的渊源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从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到安宁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表明大约在距今6000~4000多年前后,有一次从中国西北到西南的文化渐次播迁的过程,其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南变异程度越大。近来考古发现了西北地区齐家文化有向南传播的迹象。在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有少量齐家文化的陶片。安宁河流域的大洋堆遗址下层,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十分相近。过去在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石棺墓中发现大量北方系青铜文化因素的遗物,滇文化和滇西青铜文化也包含有大量北方系青铜文化因素。近来发现的盐源青铜文化更是具有强烈的北方系青铜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东麓从史前时期开始,一直是古代人群迁徙频繁的地区,一波一波的,未曾中断。  相似文献   

4.
自古至今,四川盐源地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盐源县土坑墓群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物,其形制和风格与周边地区化因素有许多的相似或相同。可基本确定为律人的化遗存。本根据历史献、民族调查资料以及前辈学的研究成果,对盐源地区民族的变迁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律化与滇西地区青铜化和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所称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化“大墩子-礼州类型”,实际应划分为大体同时并存的“大墩子类型”和“礼州类型”二种化类型,时代约为商代中晚期至西汉初,皆属于南迁氐羌系统民族的农业化遗存。其中“大墩子类型”为以南迁的岷江上游石棺葬化为主体、吸收滇西“白羊村类型”等土化形成的一种石棺葬化类型,为滇西早期青铜—铁器时代化的源头之一。“礼州类型”则为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化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6.
藏彝羌走廊石棺葬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迄今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学术界就石棺葬文化的命名、内涵、族属、分布范围和影响等达成了较多的共识,但在许多问题上也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六家学术单位于2009年7月举办了"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研讨主题包括石棺葬考古新发现、石棺葬文化专题研究、藏彝羌走廊及民族文化研讨和工作研讨及其他等。  相似文献   

7.
2002年对茂县凤仪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勘探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又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在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殉坑的可能属于大型广场性质的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屋基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与中小型聚落的时空组合关系、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互动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营盘山居民虽以定居农耕为主要生业方式,狩猎及捕捞业也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围绕彩陶制作的装饰和造型艺术,尚红、人殉及猎头等习俗,是营盘山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对金沙江考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化生态环境赋与了金沙江考古学化独特的面貌。金沙江考古是西南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金沙江流域作为川滇两大化区之间的一个边缘地带来看待。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学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将金沙江流域作为一个考古学化区来进行研究在学术上是成立的。多年来考古工作们在金沙江流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对金沙江考古缺乏足够的认识,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尚不够系统、不够充分,金沙江流域考古学化的面貌也不够完整。金沙江考古对于考古学界来讲,还是一片处女地,有许多工作可做,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而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川滇两省及金沙江沿岸众博单位的通力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足踏实地一如既往地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成绩和收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发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的发现,以及文化性质、类型、源流、年代、分期、族属等方面的研究都进行了全面回顾,最后简略论述了作者自己的几点思考意见:应加强对生活居住聚落的关注,对石棺葬年代学的研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对同一地区内石棺葬文化性质的分析和不同文化识别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作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丽江段20年的考古工作实践,在总结和归纳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的考古出土物作出了梳理和研究。以一批翔实可靠的物,论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丽江人”及其后脉络清晰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的丽江地区古代化面貌,指出丽江是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南北走廊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中国边疆民族古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位于藏彝走廊的最东端和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人群迁徙流动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岷江上游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水文化,保留了大量水文化遗迹。岷江上游水文化融合了岷江流域诸多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观,呈现出一脉相承和上下连接的线型特征。水文化是岷江上游地区核心竞争力、文化多样性、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多层面、持续做好岷江上游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但又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云南和青藏高原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有一条连接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古道就已经存在。这条古道自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延续不断、连绵不绝,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兴起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中条山西北麓的山西省绛县,继尧王故里尧寓村、晋国古都车厢城相继被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专家确认后,近二年又在该县的横北村发掘了史无记载的西周倗国墓群。这一考古发现,成为2005年全国七大考古成果之一,并喜获全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历史的步履已经越过了近3000年,而神秘的倗国在传统历史文献中竟只字未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它在西周处于何等地位?随着考古工作的层层进展,这一谜底初见端倪。西周倗国墓群位于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北倚绛山,南临中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考古工作在金沙江北岸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古调查和田野发掘工作,有许多重要的收获。其中尤以对西昌市经久乡大洋堆遗址、会理县河口乡土坑墓群、盐源县双河乡老龙头墓群三处古代化遗存的发掘意义最大。这三处古代化遗存代表着金沙江流域新发现的多种考古学化,是金沙江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的石碉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石碉文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境东部岷江上游流域、州境南部的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流域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大渡河上游流域地区.在蚕丛时代,岷江上游就出现了石碉建筑雏形.石碉造型奇特,结构合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嘉绒藏族、羌族部落间战事频繁,是石碉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继2000年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召开“金沙江考古学信息交流会”之后,凉山州化局、凉山州博物馆又在四川省社科院及省级有关部门和川滇考古学家的大力支持下,结集出版了这期《中华化论坛金沙江化专号》,作为献给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一份厚礼。这是一件开拓性的工作,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淹没区的地下物抢救发掘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大会战。这次考古会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揭开三峡的古代巴人化之谜。云阳李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当时巴人的一个区域性中心聚落。这一遗址的发掘,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巴化、尤其是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作以自己的亲身发掘经历,介绍了1997年度李家坝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的主要经过,以及这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相似文献   

18.
嘉绒地属四川藏区,这里的古碉文化极为丰富,是一种最醒目、最震撼人心的古建筑,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厚。文章对嘉绒地区的古碉文化,从历史、石棺葬、部落、民俗、建筑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揭示嘉绒古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章将金沙江流域及云南的青铜化分成三个大区(滇西北、川西南区,川、滇、黔交界区,滇池区域及滇东南区)、一个化交汇区(上述三个大区之间的交汇点),一个暂时的空白区为滇南、滇西区。三个大区分别对应氐羌、百濮、百越三个大族群,交汇区内主要分布着嵩、昆明人。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是由羌人将齐家化的铜技术带入而开始的;滇池区域的青铜化则是由岷山庄王后代及蜀人南迁而传入的。上述化与当地土化结合,成为滇化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幽冥之旅》一書以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南方的墓葬考古材料爲主,對其背後所反映的喪葬禮制、宗教觀念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從考古學的角度成功地揭示了該時期社會政治變化與喪葬禮制之間的辯證關係。是書自成體系,富有創見,既是一本考古學著作,也是一本宗教史、藝術史、思想史、禮制史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