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自现代二胡学派的鼻祖刘天华先生创作出二胡"十大名曲"以来,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二胡爱好者们争相学习的曲目,甚至有人抽出每首乐曲题目中的第一个字作诗一首,谓之曰"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其风靡程度可见一斑。本文以其中一首作品《病中吟》为例,分析刘天华先生二胡作品演奏版本的不同,希望可以对不同的演奏版本加以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鼓》是由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弗里茨·克莱斯勒所创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后经过改编移植到二胡中,以二重奏的形式登上舞台。笔者结合演奏经验,试图从作品创编背景、胡琴重奏版演奏分析、作品对二胡重奏的启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期待演奏者在二胡重奏中能更好地把握乐曲的风格韵味与重奏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枝花》采用鲁西南民间曲调创作出的一首极具鲁西南音乐风格的唢呐独奏曲目,改编移植为二胡曲目,至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以《一枝花》作为载体,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演奏技法,并结合鲁西南特有的音乐风格,总结出具备鲁西南音乐风格的二胡曲目中的各类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4.
刘天华于1928年创作《闲居吟》,此时是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期。生活日渐稳定,但社会大格局仍处于动荡,闲暇和怡然自得的状态下还有着一丝隐隐不安之情的背景下创作出了这首乐曲。针对二胡的演奏技巧上融入了泛音演奏的技法。该文章通过曲式结构、音乐风格、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解析《闲居吟》这首二胡大曲。  相似文献   

5.
《蓝花花叙事曲》是一首以发生在陕北的故事为素材而创作的二胡叙事曲,本文通过对乐曲从音乐创作和演奏技法上的详细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取材于戏曲音乐风格的两首二胡独奏曲《河南小曲》与《秦腔主题随想曲》,在二胡左手演奏技法中,滑揉、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滑音的速度与力度及特殊音调色彩处理上的手法不同,显现出两首不同戏曲音乐风格乐曲在演奏技法中的不同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二胡演奏中,我们常关注的是演奏技术上的把握,而我们知道演奏技术的高低只是一个方面,要想从深层次把握作品,必须要从内在挖掘,而通过故事的穿插,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表达乐曲,这种演奏跟学习的方法,在二胡的运用是非常恰当的,《光明行》这首二胡作品,其实就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诠释,通过这样的讲解,能让学生学会更多,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二胡,是我国人民都比较熟悉的一种民族乐器,有不少人随口就能说出几首用二胡演奏的曲目,象:《二泉映月》、《赛马》、《江河水》、《良宵》、《长城随想》等等。有的人还能说出刘天华、瞎子阿炳、闽惠芬等一些著名二胡演奏家的名字。喜欢民族音乐的人们对二胡知道的会更多一些。那么有关二胡的历史,二胡的演奏流派和他们的艺术风格,二胡音乐的发展究竟怎样?就以上这些话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从中品味二胡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悠扬韵味和美好意境。  相似文献   

9.
二胡曲《月夜》是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中左手演奏技法最为丰富而繁多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一首思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乐曲。  相似文献   

10.
二胡曲《蒙风》具有鲜明的内蒙音乐风格,节奏豪放,乐思简练,演奏时的难度系数较高。本文以《蒙风》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入手,把握音乐的创作风格特征,探讨其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并较为系统的整理并总结,为其他对于此曲的二胡演奏者和学习者提出一些感同身受的意见。与此同时,作为一首新创新性强的现代二胡作品,《蒙风》将民族特征与现代演奏技巧进行了有机结合,而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文章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乐钧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词和骈文功力也不凡,在乐钧的作品中,其文言小说集《耳食录》足可以与其诗文相媲美。在《耳食录》中,作者或以传奇志怪,或以笔记志异,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认识,其故事和题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耳闻和朋友相赠、借鉴和利用前人的著作和作者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二月河是一位深受传统化影响的作家,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他向前倾斜。其“帝王系列”中,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他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化的认知。在对康雍乾130多年历史的认识上,二月河扬弃了“民族正统论”的历史观,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绘和刻画;而在封建官场人与人的表现上,作则以批判的态度,从封建传统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和险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间的勾心斗角行为的揭露,也表现出了作与传统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对泉腔(闽南方言)韵母种类发音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意大利语、汉语、泉腔(闽南方言)基本母音的比较,根据泉腔语种的独特性,并以这种独特语种的发音为例,探讨南音演唱行腔、吐字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4.
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将《哀挽歌》作者定为卢多逊,《全宋诗》卷十八也将其著作权系于卢多逊,这实属误收。其作者应是唐人卢延让,其本来诗名应为《哭李郢端公》。理由如下:一、阮阅编《诗话总龟》中收其诗,诗题为《哭李郢端公诗》,他生活年代早于《锦绣万花谷》编撰年代;二、《锦绣万花谷》所收为节录,《诗话总龟》则相当完整,并与《全唐诗》卷七一五收录诗题与诗文一致;三、李郢与卢延让生活时代一致,且长卢延让四十岁左右,在时间上存在卢延让哭祭李郢的可能性;四、从诗歌涉及的地点看,符合李郢的人生经历。其舛误具体过程虽难以详明,但《全宋诗》将晚唐卢延让的《哭李郢端公诗》误为宋初卢多逊的《哀挽歌》则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的阿英著作目录、《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和《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尚有8种10册阿英编著未著录。这些编写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书对于了解阿英早期的文艺思想、史料学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全文对此逐一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对吴家荣《阿英著作年表》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6.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金蕊 《培训与研究》2009,26(3):16-17
虹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由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以及18岁以前的痛苦回忆,虹影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也往往同她本人一样,具有卑贱的出身、苦难的经历,这些构成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调。本文旨在以虹影作品《上海之死》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少女形象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文本分析,以女性主义视角探索作品中的少女形象,对其作品中有关少女形象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做出解读,将少女形象置于历史、战争等恶劣生存环境的阴霾下进行研究,指出苦难的经历导致少女的女性独立意识萌发。  相似文献   

19.
《河岳英灵集》收集李白诗十三首,以其与《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乐府诗集》等多种集本相比勘,发现异文若干。惜前贤、时俊之著述多罗列异同而鲜见案断。今试从诗的意境、声韵及诗人际遇等方向加以考论,并用献替可否之方式,尽陈己断于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20.
谈当代我国新闻传媒中"E"字母词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2000年至2003年我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在短短的四年中,就有十几万篇新闻报道中出现了“E”字母词。这些“E”字母词有着多重含义和极强的构词能力,并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但是在“E”字母词的使用中也存在生造词语、语义模糊、随意取代、重复累赘等问题。因此,媒体应规范这种词的使用、杜绝篡改成语,任意替代的做法,尽量不使用令人费解的带“E”字母词的标题和随意组合的词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