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凤娟 《快乐阅读》2011,(26):181-18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为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在其逝世80年后的今天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作家"。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可以从芥川文学国际化的具体表现入手,深刻剖析芥川的博学、芥川文学的特色和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积淀、条件和必然。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死,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坛的落幕.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和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诗歌、其取材于中国古籍的小说以及其与中国文坛三个方面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伟娜 《考试周刊》2013,(66):28-2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十多年的短暂创作生涯中,创作了《罗生门》、《鼻子》、《地狱图》等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受到了文艺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代表作,阐述其历史小说特点。  相似文献   

5.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今昔物语》.作品对其中的一个简单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描述了现代人试图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其创作《鼻子》的动机,都与他这部成名作有密切关联.作者通过剖析人性中的自卑懦弱和自私利己的特点,寻求放下烦恼和苦闷,多份生活的智慧和坦然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之一,其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位作家,却在1927年,即35岁之际选择了自杀。其自杀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思想是他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我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怀疑主义者。"1《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此篇短篇小说反映了芥川对道德和人性的怀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萨特是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芥川的《鼻子》在思想主旨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有类似之处,他们都认识到了世界的荒谬性,都认为人生是苦难的,都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私、冷酷的。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也被称为"鬼才"作家.他的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论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分析,总结教师如何运用技巧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意义,提高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子》进行文本分析,以鼻子的变化为中心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同时,试图从芥川对小说叙事者的角度变化上入手,着力分析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心理变化,对芥川笔下对人性的犀利批判、关于人性的虚荣心与利己主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日本文坛"鬼才"。其作品《杜子春》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传》,1920年(大正九年)发表于童话杂志《赤鸟》。当时的芥川正饱受精神及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因此借《杜子春》一文显示出对人性利己主义的强烈控诉。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的芥川分身文学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日本方面的研究,理出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分身,老人是芥川龙之介的分身,老人是芥川父亲的分身这样三条主线,对芥川分身文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能对国内芥川龙之介分身文学的理解和研究起到一点补充、参考、启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总带有一种伤感的情调。《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为经典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本文从《罗生门》入手,分析了芥川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在近现代日本严重西化的情况下,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中国充满了憧憬。但是随着1921年的中国寻梦之旅,他的中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彻底粉碎。芥川龙之介这种倾慕古典中国,厌恶现代中国的奇特的中国文化观在日本现代文坛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学者对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错误之处.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详实准确的考录,以便让读者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客观详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在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管窥芥川追求艺术至上的心路历程及其发展轨迹。以《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为中心,讨论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对理解芥川的小说和创作思想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研究至今热度不减。随着该研究的逐步深入,关于芥川龙之介借鉴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究竟是“剽窃”还是创作的争论。即:如何评价此类作品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当从分析、研究他的文学观入手,寻找他为何利用中国、日本等国古典文学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思想根源。然后才能为评价其文学作品提供必要的原则和参照。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为了实践“没有完整情节的小说”理念,对其晚期创作的小说《梦》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借鉴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立体综合主义”理论,小说叙事由客观再现转向主观表现,用梦境、直觉、本能对抗与消解理性,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因其受困于“人工”与“自然”的悖论,导致其对主体性的追寻不够彻底。芥川龙之介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他的一生是“美神与宿命”互搏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19.
"真爱"是芥川龙之介的很多小说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亲情和爱情尤为芥川所关注,这和他的身世与经历有直接关系。文章从小说《杜子春》和《妖婆》入手来加以分析,挖掘深藏在芥川心底的"真爱"。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