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寿平 《科学课》2008,(5):8-10
一、教学导入师:(出示红辣椒)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这种颜色的?生:这是辣椒。它是红颜色的。师: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红颜色的呢?生:我是通过眼睛观察的。师:(出示地球仪)谁上讲台说说这个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生:(走上讲台用手摸了摸地球仪)这个地球仪的形状是个球体。  相似文献   

2.
一、创境导入,认识小水珠师:同学们,愉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开始了。今天,我带来了一个小朋友(多媒体演示小水珠)。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生答小水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水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吧!(板书:生活中的水)二、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占有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地球仪。师:那么你们知道地球仪上哪种颜色代表水,哪种颜色代表陆地吗?生:蓝色代表水。生:青、黄、绿等颜色代表陆地。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地球上是水多还是陆地多?生:地球上水多。三、认识水的作用师:是的,地球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二都是水。课…  相似文献   

3.
某位老师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师:乌鸦真聪明,它用把小石头放入瓶子里的方法让自己喝到了水。你们想象一下,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呀?生:老师,用草秆子吸。师:哦,那你能说说,乌鸦怎么用草秆子喝到水的呀?生:草秆子是空心的,就像吸管一样。轻轻一吸,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相似文献   

4.
正前不久,听了人教版三下《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执教的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辐射全文的核心问题,力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问题设计指向不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案例1】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美。师:燕子美在哪里?生:外形很美。生:飞行的样子很美。生:休息的样子很美。师:是呀,燕子多美呀!那么,燕子究竟美在哪里呢?现在,就让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老师执教《开天辟地》第六小节的一个镜头:(出示第六小节)师:多么感人的一段话呀,自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学生自读)生:我读懂了盘古顶天立地了几千万年,最后倒下了。师:是呀,几千万年,多长的时间呀。他累吗?生(齐声):累!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6.
如何融合生活学美术,让学生体会美就在身边,创造就在自己的双手呢?在《变化的线条》教学中,我做了些尝试。 [片断一] 课前准备:在各组课桌上摆放生活中的各种线材。 师:同学们,桌上有些什么呀? 生:有毛线、玻璃丝线、铅丝、绸带…… 师:请你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这些线给你什么感觉? (生用眼看、手摸,感受线条。) 生:毛线较粗,蓬松、柔软;铅丝较细,光滑、圆,有劲道……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线条,想不想跟老师去找一找?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师:我知道有的同学到过北京,说说你到过哪些地方?生:故宫……师:有哪个同学到过香山公园。(学生没有举手的)那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课件:香山美景,同时引背《山行》)师:是啊!这枝叶把香山打扮得怎么样?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你们自己的感受。(生回答:美丽、漂亮、壮观,我太喜欢这里了,这里太美丽了……)赏析:师生共赏香山美景,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情感的种子。师:好美呀!这树叶随着风,就会变成——生:落叶。师:我们就工工整整地写下来吧(和学生一起书写)。咱们大大方方、放开声音把这两个字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滋味,读…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师: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课件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跟随唱起来)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部动画片的名字?生(争先恐后地):《西游记》。师:对!《西游记》中有一座美丽的山,你知道吗?生(纷纷答):花果山。师:对。想一想,在花果山上会有什么呢?生:小猴子、桃子……(课件出示信息窗1画面,学生表现出惊叹的样子。)师:啊,花果山真美呀!小明和几位同学去花果山游玩,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走进花果山看一看。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评:教师根据小…  相似文献   

9.
曾云 《江西教育》2012,(35):40-41
【教学片段】……师:这节课几件事?生:四件事。师:第一件——生:作者。师:知道吗?生:知道。师:谁?生:冯友兰。师:他是哪儿的人?生:河南唐河人师:他的身份,是干什么的?生:哲学家。师:我们知道这些也就够了,在家里家长问你:魏老师讲了什么呀?讲的哪课书?生:《人生的境界》。师:这篇课文谁写的?生:冯友兰。师:噢,冯友兰是干什么的呀?生:哲学家。师:他是哪儿的人呀?生:河南唐河。师:都会了,有没有不会的?生:没有。师:我看他低头了,会吗?生:会。  相似文献   

10.
曾云 《江西教育》2012,(12):40-41
<正>【教学片段】……师:这节课几件事?生:四件事。师:第一件——生:作者。师:知道吗?生:知道。师:谁?生:冯友兰。师:他是哪儿的人?生:河南唐河人师:他的身份,是干什么的?生:哲学家。师:我们知道这些也就够了,在家里家长问你:魏老师讲了什么呀?讲的哪课书?生:《人生的境界》。师:这篇课文谁写的?生:冯友兰。师:噢,冯友兰是干什么的呀?生:哲学家。师:他是哪儿的人呀?生:河南唐河。师:都会了,有没有不会的?生:没有。师:我看他低头了,会吗?生:会。  相似文献   

11.
一看图交流,轻松导入师:上几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了春天,领略了春天多姿的美景。现在谁能用上我们学过的四字一组词,说说春天里我们都看到或听到了什么?生: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生: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生:万物复苏,春回大地。师:多美呀!春天已悄悄远去,夏天来到了我们身边。夏天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出示课文插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谁在干什么呢?注意说完整。生:蜻蜓在空中飞。生:蝌蚪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师:还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在教学中不乏精品。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断谈点笔者的感受。教学片断一(教师甲):……师:那么,你说说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生:盐水比水重,所以马铃薯浮起来了。师:(高兴地)你怎么知道的?生:科技老师告诉我们的。把鸡蛋放在水中是下沉的,把盐放在水里搅拌几下,鸡蛋就慢慢浮起来了。我想,马铃薯在水中也是这样。师:(握着这个同学的手)你真聪明。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一齐)同意。……教学片断二(教师乙):……师:大家的意思是说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问…  相似文献   

13.
师:(放鸟叫的录音)同学们,你们听,这是谁在叫?你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吗?   生:(非常踊跃)这是小鸟在叫,它们在说:“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我来到你们班作客吗?希望你们能喜欢我.“   生:同学们,我的叫声美吗?你来跟我比一比呀?……  相似文献   

14.
师:(放鸟叫的录音)同学们,你们听,这是谁在叫?你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吗?   生:(非常踊跃)这是小鸟在叫,它们在说:“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我来到你们班作客吗?希望你们能喜欢我.“   生:同学们,我的叫声美吗?你来跟我比一比呀?……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上了《第一场雪》。课后我对两个案例进行了比较,受益颇丰,但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与思考。关于雪后美景一段的学习,他们是这样处理的:[案例1]师:读一读描写雪后壮观景象的一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生:我最喜欢“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一句写出了雪的晶莹透亮这一特点。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呀?生:我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读出课文不仅写出了静态的美,还写出了动态的美。生:我从“…  相似文献   

16.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儿歌《三个和尚》) 师:三个和尚没水喝,会怎样呢? 生:会渴死的! 师:你有什么建议? 生:一人挑一天水. 生:两个两个地轮流抬水喝. 师:你打算怎么让他们两个两个地轮流抬水喝呢? 生:可以先让胖和尚与瘦和尚抬水喝,接着让胖和尚与高和尚抬水喝,最后让高和尚与瘦和尚抬水喝. 教师用课件进行展示,如下图.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 (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的小伙伴》,经过一番集中指导,全班绝大部分同学都在草拟写作提纲或提笔作文,只有王宏新同学衔笔拧眉,左摇右晃,如坐针毡.我见此情景便来到他面前. 师:你为什么不写呀? 生:我没得写? 师:为什么? 生:我的小伙伴中没有挺好的同学. 师:谁是你最要好的小伙伴? 生:李××. 师:他有什么特点? 生:懒! 师:哪件事最说明他懒?  相似文献   

18.
一看图交流,轻松导入 师:上几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了春天,领略了春天多姿的美景.现在谁能用上我们学过的四字一组词,说说春天里我们都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生:莺歌燕舞,花红柳绿. 生:泉水丁冬,百花齐放. 生:万物复苏,春回大地. 师:多美呀!春天已悄悄远去,夏天来到了我们身边.夏天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出示课文插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谁在干什么呢?注意说完整. 生:蜻蜓在空中飞. 生:蝌蚪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蝴蝶在采花蜜. 生:远处还有高高的大山.  相似文献   

19.
导语:美,就在你身边师: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在美好的季节里,请大家抬头看看我,美不美?生:特别美!师:你说,我美在哪里?生:胡子刮得不错。师:哈哈,这可不是我要得到的答案,你们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生:可是,内在的东西我们也看不到呀!师:是呀,有些美不是你们轻易看得到的。我的美,来自于我热爱读书。每天晚上,都是我的读书时  相似文献   

20.
一、课堂实录(课前 ,学生欣赏电视连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谈感受。 )师 :今天 ,我们随着课文再次走进《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大家知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枝箭 ,并立下军令状 ,当时他是怎么说的 ?(一学生答 ,齐读。 )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猜一猜是什么 ?生 :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 ?生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 :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肯定会在3天内造好十万枝箭 ?生 :当时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计策 ?师 :你们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接下去分四人小组读一读 ,划一划 ,议一议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 ?有了怎样的计策 ?你从课文中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