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是我以《背篼》为例,设计的一则“读写结合”的教学片段。我把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放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文中有一组排比句,可以让学生模仿进行句式训练。而且,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结合图画展开想象,进行对话训练。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采用  相似文献   

2.
“读写例话”担负着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的任务,是前一个单元的重点读写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它在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地位。那么,怎样对“读写例话”进行教学呢?根据部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反复实践.采用“自学辅导”和以下几个程序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导明白。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读写例话”也应与其他课文一样,要巧妙地导入课题。要做到灵活、新奇,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找准“读写例话”的切入点或关键处,摸清学生的疑惑点,或者前后知识的联系点。从这些“点”上开头,有创造性地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我想往下学的动机。在导入时,切勿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课外阅读,或者事先不备课,临场信口说。例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归纳  相似文献   

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从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正确地寻找和恰当地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关素材,让学生写作"有米下锅"。他在寻找和选择读写结合点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教学艺术。一、读写结合点是文中的一个词语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让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写在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单元读写训练重点“一边读,一边想”,在教学《渡船》时,我采用讨论法和填表法,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  相似文献   

5.
《前后照应》是五年制第八册第八组课文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拟出思考题:①什么是前后照应?②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论,重点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怎样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读”中领会到的方法、技巧运用到“写”中去,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确实是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围绕重点来读较容易办到,因为教材中的每组课文都有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可以作为依据;而如何指导学生抓住特点来写,却并不那么容易。我在教学第九册第六组课文时,围绕“抓住人物特点”这个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了读和写的训练,收到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教学要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模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在写中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写中提升精神、发展语言,充分体现了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8.
如何从素质教育高度,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我取得良好成效的方法有五种:品析鉴赏法、艺术创作法、联系比较法、定向检索法、精要勾勒法。一、品析鉴赏法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心得,讨论修改,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精妙。1-“情绪感染”法我讲《一月的哀思》时,登上讲台的第一折戏不急于打“外围战”———简介作者和背景,而是一开始就有表情朗诵该诗,我手执一朵小白花,用深沉的语气,抑扬顿挫的频率,高低强弱的语调,渲染出悲凉、崇敬的氛围,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教育、美的艺…  相似文献   

9.
在愉快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扫除学生作文障碍”这一课题,我进行了“愉快作文”教改实验。我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认真指导学生作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真读书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学生作文的  相似文献   

10.
结合二类课文教学提高以“读”助“写”能力江西刘先英结合二类课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以“读”助“写”能力,我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学习二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比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高年级课文是围绕“读写例话”这个训练重点来安排的。在进行一组课文的教学时,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首先让学生感知一、二、三类课文,然后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进行归纳小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运用“例话”指导读写。即经历一个从材料内容到实质规律,从部分到整体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教学要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模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L册)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的学习方式,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提升精神素养,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4.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材中的每组课文都安排了一个读写例话。它既提示了每组的读写训练重点,又总结了学习每组重点课文的步骤和方法,对教与学都有很强的指导性。以前,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次序,在讲完每组所有的课文后,花一节课专门教“读写例话”。由于,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已经联系“读写例话”提出的阅读和写作要求,把“读写例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教给了学生。所以,教学“读写例话”时,教师就觉得无话可说,学生也感到厌烦、乏味了。  相似文献   

15.
一、注意培养概括归纳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要紧密配合这一重点。根据“读写例话”中“给课文分段,把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一下。再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这样归纳出来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具体了”这一方法,可先让学生按自然段阅读课文,概括段意,然后提问: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哪几自然段讲了太阳与地球的密  相似文献   

16.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原则。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笔墨”不仅仅指读书时要做适当的摘抄、笔记,还指读书时,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小练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读写结合是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积累运用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教学要结束时,让学生把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摸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九义”小语大纲指出 ,小学作文要淡化文体 ,其性质是练笔。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练笔呢 ?在教学中 ,我尝试把“小练笔”引入阅读课 ,捕捉课文的练笔点 ,通过“授法→体悟→模仿→创造”这一学习过程 ,让学生从读学写 ,读写结合 ,实现了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又切实加强了练笔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做法。一、品味课文句群 ,扩写。以课文的某些句群为内容 ,教师激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写具体 ,写生动。如《鸟的天堂》中写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这样写道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有的站在树…  相似文献   

20.
“读写例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读写例话”的特点,寓讲于练,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以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分辨事物和联想》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引导他们分析理解题目中“事物”、“联想”、“分辨”这三个关键词语,接着,我出示了下列几道思考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