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锡良《古代汉语》第1版312页说“愚”是“自谦的表敬副词”。316页又说“愚”是表“谦称”的名词。二者的例句分别为: 1.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2.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相似文献   

2.
周瑜要找鲁肃下盘棋散散心。还没进门呢,他听见屋子里传出鲁肃哈哈的笑声。周瑜招呼道:“玩什么哪,这么乐?”鲁肃说:“我在看书,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什么书?”鲁肃将书递给周瑜。周瑜接过来一看封面——《诸葛兵法》。周瑜把书一扔,说:“子敬,你居然看这种无聊的书,还发出共鸣的笑声!”鲁肃说:“这是畅销书呢,连学校里的孩子们都会背这书中的歌谣了。”周瑜觉得奇怪:“兵法书里还有歌谣?”鲁肃说:“就是刘皇叔娶孙夫人时的那首歌谣。”“哪首歌谣?”周瑜想不起来。鲁肃提醒周瑜:“刘皇叔带着孙夫人离开吴国时,你领兵去追,被埋伏的蜀军杀…  相似文献   

3.
数字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的一般感觉是单调、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运用得好,让数字在文章中焕发出光彩,定能发挥它的较大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草船借箭》(六年制十册16课)就是明显的一例。一、数字藏奸计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他借向曹操进行水上交战为名,向诸葛亮提出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时间仅仅“十天”,任务却是“十万枝”,可见时间之短,任务之重,这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连周瑜自己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周瑜却用“这是公事”来压他;用“不要推却”来婉转地强迫他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预习提示]中说:“周瑜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张二将。”有的资料却认为“周瑜是要破坏曹操和蔡、张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蒋干又并非间谍,所以该是离间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为此,笔者觉得有一辩之必要。周瑜到底施的什么“计”?我们先看文章题目:《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所设之“计”当是指他在“群英会”上所设的“计”,中“计”的是蒋干。蒋干到底是不是间谍,实际上是两说焦点之所在。因为,只有本身是间谍,中的那计才可谓之“反间计”。《孙子兵法·计篇》有“亲而离之”之说。曹操注曰:“以间离之。”王皙注曰:“敌相亲则以计谋离间之。”也就是说,当对方“君臣”或“交援”等相亲时,我们要破坏他们之间的相亲,就派间谍去离散。从课本中得知,曹操三江口败北之后,有“吾当作何计破之”之想。在这种情形下,蒋干盲目自荐,想利用他“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的  相似文献   

5.
小乔同周瑜何时结秦晋之好,人们往往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据,认为是在赤壁之战之初。如人教社《教参》说:“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欣赏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春风得意。”其实,赤壁之战,小乔已是结婚十年的少妇。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全文围绕“借”字,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果是周瑜不得不叹  相似文献   

7.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8.
《念奴娇·赤壁怀古》“小乔”注:“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此注旁生枝节,扯出汉太尉乔玄,未免附会穿凿。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三年(198),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策以言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史籍记载十分清楚,小乔系“乔公”之女,于“流离”中为周瑜所纳。而这位乔公为何许人物,则史载阙如。然有一点似可肯定,乔公谅非在官名流,否则,六十五卷的《三国志》言涉斯人,绝不致仅此一处。乔玄,字公祖,汉末名臣。本传见《后汉书》。《三国志》记魏武帝事亦多涉其人,然史家下笔审慎,皆未以“乔公”称之。乔玄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  相似文献   

9.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一、对“《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判断正确的选项有()A.《书》是古书《尚书》的简称,因此《书》的正确标点应是《“书”》。B.《书》是古书《尚书》的简称,《书》因此可以将书名号去掉。C.“满招损,谦得益”原作“满招损,谦受益”,因此可以说作者引用有误。D.“满招损,谦得益”原…  相似文献   

10.
僧《出三藏记集》最初之“十卷本”,当始编于南齐建武时代并成书于齐代,它是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与佛学之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僧入梁后对《出三藏记集》续有大幅度增补,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出三藏记集》成书于梁,这也是并不错的,但当说明是十五(或作十六)卷本。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某些论著没有仔细考察其“十卷本”与“十五(六)本”的编撰时间有先后之别,从而混淆了《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有关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2000年第5期陈乃香同志的《究竟是谁“神游故国”》(以下简称《陈》文)一文,指出《教参》把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理解为“我(苏轼)神游故国”不妥,主张理解为“周瑜神游故国”。其理由是“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  相似文献   

12.
《草船借箭》一文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传统篇目。本文以通俗的语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三国时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和宽阔的胸怀,巧胜周瑜,致使周瑜不得不感到自愧不如的故事。课文以周瑜的“妒忌”为主线,以诸葛亮“借箭”为主题,赞扬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及其宽阔的胸怀。教学本课可设计这样几个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必然、虚实”造句。  相似文献   

1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曹船。这个故事的神秘,可以用高中地理知识来揭开。话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日内造箭十万支,若做不到便要杀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诸葛亮让鲁肃借他二十艘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预备青布、干草,并在第三天后半夜时分到曹营“取”箭。是夜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浓。在视野不清的情况下,曹操疑有敌军入侵,下令放箭乱射,箭全扎在稻草人上。等雾散时,孔明已得箭十几万支。接着便是苦肉计、连环计,为的是日后火烧曹营,用火击退曹操八十万大军。一日周瑜眺望对…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第28课,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第九册)一课的开头写老将黄盖向周瑜献计火攻曹操。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里的“说了一遍”就只透了个风,至于  相似文献   

17.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一、因果照应。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事情的起因。因为“妒忌”,周瑜才想到用“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又因为上述原因,诸葛亮才想方设法,排除周瑜的多方阻挠,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  相似文献   

19.
《草船借箭》(第10册)一文,是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起因,紧紧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情节,以周瑜长叹自己的才干不如诸葛亮为结果的.教学本文,可紧扣“借”字,抓住有关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相似文献   

20.
《赤壁之战》记周瑜部将黄盖言:“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此句,一般随文释义,不作深解.其实,这“方连船舰,首尾相接”8字所言正是曹军战船列阵情形.不过,此种阵式,不是“一字长蛇阵”,而是机动性差且忌火攻之庞大方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