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例简析]《昆虫》(“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一课,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了《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和分类活动,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昆虫》这一课是小学自然第八册的内容,本课是在低年级《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慨念。对本课教学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观察——比较——抽象——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课例特点。本课是“九义”自然教材第八册第三课属中段教材。这段教材在知识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指导学生研究花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原有认知的作用,即在教学本段教材中的《哺乳动物》等课文后形成的初步的归纳概括与推理能力。本  相似文献   

4.
《昆虫》一课,主要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时,应从观察入手,通过“捉一些虫子”作为标本,进行比较归类,概括出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并帮助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虫子是不是昆虫。  相似文献   

5.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溶解》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六册第六课,该课是在低年级学习了水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它物体的性质。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然后通过判别一些常见物体能否溶解来巩固溶解概念,最后指导学生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属于建立科学概念的课型(自然课课型的新划分中的一种课型)。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8.
《它是什么》(第七册第七课)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判断“它是什么”,从而培养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根据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规律,本课先通过具体的例子教给学生演绎推理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9.
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自然五年制第七册第五课(六年制第九册第五课)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课前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小塑料袋、小纸蛇。  相似文献   

10.
《大气压力》这一课是小学自然教材第五册的第九课。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方向,了解大气压力的作用;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这节课教学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感知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些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来突破教学的难点。首先,教师出示一个易拉罐,向学生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它变瘪?”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联想起平常捏、压、踩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一、明确内容 ,说教材。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143页———145页的三角形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 ,学习了本单元角的分类、垂直等知识的情况下安排的。作为边数最少、稳定性最好的多边形———三角形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2 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八册《用根、茎繁殖植物》一课内涵十分丰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根、茎繁殖植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用扦插栽培植物;三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材料,组织探究 在开始上课时,我先发给学生一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内容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社会》教材第四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抗日战争的开始”(包括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七七”事变是抗战的起点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及绘制表格的技能;通过讲解史料,培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 ,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片、录像、部分昆虫标本。学具准备 :1 每组一套昆虫标本、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不仅仅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昆虫盒。2 每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提出问题 :1 课前 ,老师让大家捉虫子 ,都带来了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的去捉虫子了 ;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 ,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  相似文献   

16.
《昆虫》     
《昆虫》(第二册十四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几种昆虫形态的观察,指导学生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初步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逐步培养儿童研究昆虫生活习性的兴趣和能力。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教学设计思路是:在对蚂蚁和其它昆虫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三个特征,建立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自然第三册前几课的学习,学生有了把多 种类群动物的某一方面属性综合起来研究的初步经验,有了动物和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用归纳法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和把握物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将物体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其难点是对摩擦力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省编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八课欣赏《狮王进行曲》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音区”的概念,感受音区的实际音响效果,初步了解其塑造的音乐形象。2.通过欣赏《狮王进行曲》,继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使学生感受到狮王的音乐形象。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9.
《初冬》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初冬早晨雾中与雾散以后的美丽景色,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好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①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9—20页的长方体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掌握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大纲明确指出 :教学时要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掌握形体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本课概念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