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材分析《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  相似文献   

2.
《狐假虎威》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绘声绘色。课文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教学难点是要讲请狐狸会使老虎上当受骗的方法。教学中就围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一目标,如...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课文《酸的和甜的》的故事源自《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葡萄》只写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课文《酸的和甜的》在原来故事中增加了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三个角色,有八个自然段和八幅插图,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课文的寓意也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想让别人得到”变成了“凡事要自己去体验、尝试,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5.
《狐狸和乌鸦》是写狐狸怎样骗取乌鸦一块肉的寓言故事。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含义深刻。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应着重进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学法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读懂狐狸的三次奉承话,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6.
《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六年制小学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学“序”》的要求,本课教学考虑在继续加强段的训练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篇章知识的讲解,为连段成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作些过渡准备,为此作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7.
抓住重点强化训练——《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青岛战继红《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8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8.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9.
以读代讲强化训练──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7课《美丽的公鸡》教例评析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余维文【教例】教学训练重点:1.细读课文,结合实际理解老马说的话,使学生懂得“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道理。2.精读课文,议论、品味和领会...  相似文献   

10.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正>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31课《女娲补天》。下面我就神话教学的价值取向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与教学意图、设计理念与效果预测这三个方面来说课。一、神话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本课教学目标《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古诗文都和神话以及民间故事有关。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是为了感受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进行讲故事训练。远古时代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神话是  相似文献   

12.
倪红琴 《教育》2014,(9):48
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不应缺少道德判断续写《狐狸和乌鸦》是小学作文中的老题目,从二年级学习课文《狐狸和乌鸦》开始,这篇作文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小学中高段的写话、小练笔、习作等训练形式中。从笔者执教的情况来看,学生笔下的狐狸越来越狡猾,狐狸讨好乌鸦的话越来越肉麻。有的狐狸说:"乌鸦女王,您的歌声甜美动人,您是森林里当之无愧的歌后,百灵鸟都望尘莫及。"有的狐狸说:"亲爱的乌鸦,黑色是永远的流行色,您  相似文献   

13.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14.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  相似文献   

15.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说了一只狐狸因为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而小兔、小松鼠以为狐狸很聪明,不会骗人,就轻信了狐狸的话,也说葡萄是酸的。只是小猴子不相信狐狸的话,亲自尝了尝,才发现葡萄原来是甜的。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十分爱读这篇课文,喜欢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读后也容易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位在“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许多学生在课文学习后,也能认识到了这一层的寓意。但在深入分析课文中,总觉得这样的定位还…  相似文献   

16.
一个镇评比教坛新秀,笔者应邀一整天连续听了六位教师同上《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在教学中,六位教师尽管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富有个性,也不乏多媒体的辅助,但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一致认为文本中的狐狸在骗人,是“狡猾”的,使得笔者心存疑虑。课后,与他们交流时,问是否置疑过文本中的狐狸真的是在骗人,是“狡猾”吗?他们虽说是没有去深究过这个问题,但说狐狸是“狡猾”的,其依据是:(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狐狸没摘到葡萄,就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是骗人,所以是狡猾的;(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相似文献   

17.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厕的形式编排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本课是《牛津小学英语》Book5A U nit7的课文教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五年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能力,而课文教学是五年级  相似文献   

19.
本课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本课以孙悟空变为公鸡、房子、猪八戒和桃子四个活动为实例,介绍了Flash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进而引导学生将这些图片转化为矢量图、删除图片背景等。在此基础上制作孙悟空变形效果,旨在让学生掌握位图转换为矢量图及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方法,为学生创作提供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相似文献   

20.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