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解答2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分离的问题时,不少同学往往利用“物体速度相同”的条件进行分析而得出错误的结果.此类问题一般应利用“物体加速度相同”这个临界条件进行分析.下面结合例题讲解.希望大家能认识其中的错误,掌握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康武  苏兵 《物理教师》2004,25(10):48-48
在高一物理课本中有二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次是在自由落体处.学生们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轻的物体落得慢.重的物体落得快”,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次是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又得出了错误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们在学了这两节后,都感到这么简单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都搞错了,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亚里士多德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物体的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人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或透射)什么颜色的光”,甚至有的说“物体所以呈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的缘故”.我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妥乃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同学们常用头脑中的概念看待力和运动的问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举例辨析如下.例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运动,在物体上不一定有力的作用B.物体静止,在物体上可能有力的作用C.在物体上有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不一定有力对它作用猪解选人辨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郎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就要停止.”这种观点被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  相似文献   

5.
有关动能定理命题错误的评析王春民杨顺(陕西户县一中,710300)中学物理讲的动能定理是单一质点的动能定理,从它在中学范畴的推导过程(现行教材选修本第138页)中不难得出结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一表述中的“物体”是指质点....  相似文献   

6.
典型错误之一:错误认为“人做功的计算”与“某个具体力做功的计算”相同。 人做的功就是人体消耗化学能的量度,不少学生错误认为只是人对其它物体作用力所做的功.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的结论在学生的思想中为啥根深蒂固呢?究其原因就是思维“惯性”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也是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如果注意不到,将会造成错误.有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就非常容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实验失败.下面就列举几例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容易受思维“惯性”影响的实验.通过剖析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验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就能够了解思维惯性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永 《中学物理》2012,(1):64-65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但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由于对物体的平衡状态认识不深刻、对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析不清楚,或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于一些非平衡问题却应用平衡条件去进行求解,从而引起解题的错误.笔者将其归结为“伪平衡”问题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谢丽 《物理教师》2010,31(5):14-14
本刊2010年第1期发表了《浅谈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一文(以下简称“浅文”).指出了人教版从1995年到2009年各次出版的教科书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是错误的.“浅文”认为应该如此表述:物体只有在重力作用下,从速度为0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原因是“浅文”认为静止是指同时满足速度为0和加速度为0,只有速度为O,而加速度不为0,就不是静止.  相似文献   

10.
周鹏 《高中数理化》2014,(10):43-44
速度这一物理量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物理量之一,但也正是由于“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在教学和理解时多半是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现对相关问题作系统梳理如下. 1 应如何理解“速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在高中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得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得慢.”这句话是否正确?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中通常会存在2种结论.结论一:这句话正确,因为我们引入速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结论二:这句话不正确,因为速度定义为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运动的物体在该段时间的位移为零(比如说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一周),则根据定义可知电子的速度就为零,照理就意味着物体没有运动或是运动得很慢,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学生常出现忽视全面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及某些物理量的“突变”情况,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要慎防掉进瞬间“突变”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暑假中,我检查一个初二学生的物理作业时,发现“功的计算”这一节的习题中有两个题目是错误的.命题者的初衷是要复习巩固“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计算功的核心内容,但由于题设条件的错误导致了题目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例1如图1,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水平向右运动,此时物体受()A重力、支持力、摩擦力;B重力、支持力;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水平向右拉力,D·水平向右力、重力.(本题选自1994年《张家口市第一届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决赛试题》)错解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上是靠传送带对A的摩擦力而使A运动,因此本题答案是A.解析在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时,很显然C和D是错误的,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水平向右拉力”和“水平向右力”.在上述错解中,若没弄清力和运动的关系,就会错误地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错误之一:认为“人做功的计算”与“某个具体力做功的计算”相同 人做的功就是人体消耗化学能的量度,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只是人对其它物体作用力所做的功.  相似文献   

15.
古代名著《西游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向行走稳重的猪八戒因贪吃西瓜连摔“跟头”.造成“跟头”的直接原因是猪八成连续踩在“西瓜皮”上.那么,踩“西瓜皮”为何使人易倒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人的行走说起.人行走依靠的是什么?是摩擦力(准确回答是静摩擦力).但刚开始学习摩擦力的同学往往有一个想当然的看法: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是阻力.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错误来源于对“阻碍相对运动”的片面理解.人行走时是向后蹬腿,假如此时地面非常光滑,就…  相似文献   

16.
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任何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的.因此,学习力学应重视参考系.然而,碰到了具体的力学问题,学生们往往就忘掉了参考系,结果导致许多错误的结论.下面分析几个力学问题,说明参考系在学习力学问题中的重要地位.l)分析物体受力的方向离不开参考系在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会碰到这样一个“难题”:如图1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唱盘上放一个物体,物体随唱盘一起匀速转动,分析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知道,物体所受静摩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的.而所谓物体运…  相似文献   

17.
在解答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分离的问题时,不少同学往往利用“物体速度相同”的条件进行分析而得出错误的结果.此类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相互作用力为零”或“物体加速度相同”的临界条件进行分析.下面结合例题讲解,希望大家能认识其中的错误,掌握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有同学认为:“惯性就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就是惯性”,不信你看;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课本105页有这样一段话;“从上一节的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从内容上讲,惯性和惯性定律不是差不多的吗?以上说法是相当错误的,它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混淆在一起了.这里清同学们千万要注意下面几点:1.惯性是任何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性…  相似文献   

19.
许丽军 《物理教师》2014,(10):34-34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8年级下册(江苏技术教育出版社)教材第3页关于天平的使用说明是这样阐述的: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而紧接着在教材下方“指出在使用托盘天平的错误”的问题中,最后一幅图如图1,图片的信息是测量物体质量时已经放上了全部砝码,游码已经移到标尺的最大刻度处,而指针还是指在分度盘的左边,显然此处的错误是物体的质量超出了天平的最大测量值.  相似文献   

20.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10分,每小题1分)()1.参照物是指不动的物体。()2.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能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因此平均值取的位数越多越好。()3.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若指针偏向标尺的左侧就停止调节,所测量物体的质量将偏小。()4.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体积大的物体所含的物质一定多,质量一定大。()5.物体的重力是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的。()6.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重力就只有一物体受到力的作用。()7.在力的三要素中,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力所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