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潜移默化的至深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也就成为充分地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即成为一种儒道互补思想观照下的艺术形式。在计成造园著作《园冶》中,渗透和蕴含着强烈的儒道互补的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计成以及当时居于主流的士大夫造园主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4.
古文教学似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代视角。一、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渗透。如同当今文化中有主旋律、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样式并存一样 ,古代文化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 ,先秦理性精神中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哲学上美学上的儒道互补原则 ,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从宗教方面看 ,儒道佛三家 ,汉以后 ,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至深。古代文学作品始终自觉地遵守文道统一的法则。而这种“道” ,从哲学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家和道家。从宗教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道佛三家。李白 ,被人誉为诗仙…  相似文献   

5.
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与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繁荣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已成为众学者的共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剖析其内在原因 :一、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赖以产生的物质和物质文化基础。二、儒道互补的稳定的群体人性结构———一种完美的人性结构的假象。三、儒道互补的残缺的个体人性结构———奴性。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与道家便是其中的两大重要派别,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具体而言,儒道互补表现为源头上的男女互补、出世与入世的协调和审美意识的相互补充。这种互补有着一定的根基和缘由:孕育于先秦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殊的哲学基础之中,以"道"为共同纽带,均崇尚和谐美。可以说,先秦儒道的文艺思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启示:对国家治理而言,应当注意调节"秩序"与"自由",以达平衡;对文学创作而言,应将"为人生"与"为艺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阴阳观念有其历史渊源,它与中国古代哲学、古典美学、文学批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孕育于中国宗教神学体系,又由思想家们催生,儒道的互补,使它最后成为一种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不仅其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为历代士人提供了不同阶段的人生指导,而且其各自哲学影响下的诗学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衡作为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他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及其儒道诗学指导下的赋体创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他在汉代社会及汉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儒道传统文化对汉赋这种文学样式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经过原始图腾、商周"礼"制影响下的发展和完善,最终于在先秦儒道互补的哲学、美学思潮中,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的基本服饰风格,以直线裁剪、平面展开、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性语言,表现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绿野仙踪》有着复杂的思想意蕴,儒释道思想间充满了融合与碰撞。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立足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解读其"儒道互补"的理想文化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构性的存在。儒道等多元化价值取向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二者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其形成儒道互补的人格特征。《红楼梦》中的贾政,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其性格也是一种儒道互补的结构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钱伟 《林区教学》2011,(2):11-13
在上千年的历史递嬗演变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儒道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融互补的。通过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差异的分析,探讨三教在思想上的相通互摄,相异互补,并认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在现代与未来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怛“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河上公以道家无名思想结合孟子气论,形成了儒道派哲学。韩非以道家无欲思想变荀子礼乐为理法,形成了法道派哲学。秦用法道,暴政虐民;汉用儒道,与民休息。儒道、法道之争,本质上是理气之争与君权民本之争,这构成汉初系列历史事件的哲学动因。窦婴与田蚡斗争失败,则标志儒道派政治上的崩溃。董仲舒虽试图在君主专制之下最大限度保留儒家民本思想,却又以理代气,最终使儒道派哲学消亡。此后的汉代思想斗争就由儒道、法道之争转入汉代新儒家内部的王霸义利之争,君民博弈的天秤也日益向君主一方倾斜。  相似文献   

18.
李竹 《文教资料》2012,(19):4-6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经历了从冲突向互补转化的过程,而这是以人为转换中介的。杨乃乔先生把儒道冲突之悖立与互补之整合分为五种势态和方法,并提出了人在互补中构成的"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两种人格类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从其生平和诗歌来看,其人格类型是属于"内儒外道"型,而这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有三种看法,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和儒道互补说.论文倾向于刘笑敢先生提出的"儒道相通"的观点,主要从原始道、儒两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通性来论证"儒道相通"的观点.老子和孔子的交往是儒道相通的现实基础,而<易>则是儒道相通的文本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思想渊源的角度解读,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学术哲学的宇宙大化思想中确立了他的词体体性观,从儒道互补和达穷调和的传统艺术人格角度规范了词人之襟抱与性情,以传统诗教、写心及自然等艺术思想丰富了他的词作艺术观。浓厚的传统艺术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况周熙词学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