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墨池记     
临川 ① 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 ②《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③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④ ,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 ,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 ⑤者 ,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 ⑥ 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教授 ⑦王君盛恐其不章⑧ 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 ⑨ 之。又告…  相似文献   

2.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③王君盛恐其不章④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⑤,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⑥之如此,况仁人庄士⑦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相似文献   

3.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相似文献   

4.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堕《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  相似文献   

5.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苟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  相似文献   

6.
“羲之之书晚乃善”语出唐宋八大古文家之一曾巩之《墨池记》,意思是说晋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此句陈述简洁、明了,可谓“语貌不扬”,然此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却非同小可。一、世人皆云临川城东新城之池为王羲之学书的墨池,荀伯子《临川记》亦记载如是。曾巩不为旧说所囿,敢问“岂信然邪”,理由是“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的王羲之“岂有倘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江西临川)邪?”倘徉肆恣的游历造就了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笔势。而临川至多是王羲之青少年时期客路中的一处,对成就书法家王羲之有…  相似文献   

7.
墨池记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态,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相似文献   

8.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辞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相似文献   

9.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这就是王羲…  相似文献   

10.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六册第24课《墨池记》,是曾巩应人之请为传说中的位于江西临川的王羲之的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文中七个问句,起到加强语气或委婉推测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议论效果。但在课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却把这七个问句说成设问句:“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这几个问句当作设问句进行分析,我认为是不得当的!请看出现在本文中的这五个问句: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倘佯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  相似文献   

11.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恋着墨鱼     
几天前,教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散文《墨池记》一课,讲到墨池位于临川新城高城,是当年王羲之练书法之处。由于羲之勤练书法,常用池水洗笔涤砚,以致池水尽黑。“羲之之书晚乃善,盖亦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无独有偶,家乡乐山大佛脚下的江沱中,亦产一种墨鱼。传说是当年苏轼在凌云山上东坡楼执教时,八方才子,四海神龙均来听讲。课毕,东坡先生也常将笔砚涤洗之水倾于江中。久而久之,江中听得专注的一种鱼儿,鱼背接着墨水,便被染黑了。浩淼三江之中,这种鱼背锃黑、鱼肚雪白的鱼,名曰“墨鱼”。三十多年前,我曾在大渡河岸边的太平镇中学任教。学校旁…  相似文献   

13.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14.
北宋学家曾巩的《墨池记》是受当时临川郡州学教官王盛之托所写的一篇精美说理小品。作从墨池着手,以王羲之学书精神和人格修养为主线,层层推进,精辟阐述,思路严谨,揭意深广。其一。由物及事。作开篇从墨池之地落笔,自然引出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仅八个字精当概述了此事,足以肯定墨池  相似文献   

15.
《墨池记》为曾巩代表作之一,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中8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语言婉转沉着的特点。1、“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这是他的遗迹,难道真的是这样么?)作者对于临川城东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信也存有疑问,用这样一个表推测语气的问句,点到为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托他写这篇文章的朋友王盛能够接受,并且与下文的“岂…  相似文献   

16.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为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知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  相似文献   

17.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相似文献   

18.
徐华 《现代语文》2005,(11):29-29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为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知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吾…  相似文献   

19.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20.
洛阳处天下之中 ,挟崤、渑① 之阻 ,当秦、陇之襟喉 ②,而赵、魏之走集 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 ;有事 ,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 ,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④ 之间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 ⑤者 ,号千有馀邸⑥。及其乱离 ,继以五季⑦之酷 ,其池塘竹树 ,兵车蹂蹴 ,废而为丘墟 :高亭大树 ⑧,烟火焚燎 ,化而为灰烬 ,与唐共灭而俱亡 ,无馀处矣。予故尝曰 :园囿⑨ 之废兴 ,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 ,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洛阳之盛衰 ,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则《洛阳名园记》之作 ,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