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以适应国际交流合作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至少应该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角度来入手,只有三方面都得到改善,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以提升,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软实力包括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资源和积淀,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力、文化辐射力等。为提升武汉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武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为武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提高从武汉建设的战略全局上驾驭和推进武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本文在分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大庆市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从大庆精神的传承、高校作用的发挥和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探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行界定,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给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模型,并从软实力作用机理出发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增强上海城市文化吸引力、强化文化凝聚力、展示城市的创造力和提升城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5.
在定义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文脉传承中心、社会教育和融合中心、知识服务中心;提出公共图书馆可以从服务城市文化的开发、引导与融合、人口素质的提升、城市文创活动的开展和文创产业的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的展示与提升诸方面入手,服务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用创意撬动国家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主要指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主要指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文化力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多方面内容,其核心是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时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时尚等总是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张卉  王艳 《未来与发展》2012,35(8):66-69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和基础,文化发展对城市软实力建设而言关系重大。文化发展带来文化产品的繁荣,包括公共文化产品和私人文化产品的繁荣,文化发展需要依靠文化公共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驱动。文化发展对城市软实力具有资源完善、效果转化以及奠定基础的效应。实践和理论经验显示,通过以公共文化事业构建城市整体文化圈、以文化产业园区融合主题城区发展、以精品工程结合文化旅游发展、以文化领军创意人才聚集引领城市文化方向等文化发展路径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内涵、塑造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回顾与研究,并着重从文化软实力、国际沟通力、城市软实力的整合等方面对纽约、伦敦、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塑造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城市软实力的塑造必须以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并配有专门的组织机制作为保障,国际组织、会议产业、传媒和影视业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倍增器,而城市营销是城市软实力塑造活动的整合器.  相似文献   

9.
杨立 《科教文汇》2009,(16):6-6,19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组织发展的“软实力”,是管理的高层次。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管理可以增强生命力、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明。其实施思路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建设城市书房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新路径的结论,结合对城市书房的建设背景、概念及特征的研究,对城市书房的建设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城市书房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软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不仅表现文化在软实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强调文化在形成软实力中的特殊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也指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应该在内容形式上得到繁荣,还应该体现在转播手段上,更应该在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得到体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协调好文化创新能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城市物质与精神的结晶,先进的城市文化内涵深厚,反映了城市的品质和追求,推动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和窗口,以文化为媒介把城市与体育联系起来,形成了互动与和谐的发展.通过对西安城市文化与体育文化全面审视,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城市与体育在特色、传统与区住优势中实现创新与共赢,促进人与城市、人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斌  叶俊能 《科技通报》2012,28(9):71-78
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建设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多、社会效益倍受关注的民生工程。宁波轨道交通地下结构主要位于软土地层中,沿线地上穿越多个繁华商业区,地下管线密集,施工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安全。为此,本文基于宁波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结合车站基坑、区间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和监测技术,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加固和降水、基坑对周边环境影响、盾构区间变形监测及地表沉降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宁波轨道交通工程车站基坑和盾构区间的岩土工程特性及变形规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邓金堂 《软科学》2001,15(3):75-80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城市特型文化。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城市特型文化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深刻、最为持久的动力,建设城市特型文化是城市建设的根本。本文分析了城市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界定了城市特型文化的内涵,以四川绵阳市作为城市特型文化个案,提出了绵阳城市文化的基本框架及今后绵阳城市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汪克亮  庞素勤 《资源科学》2021,43(12):2475-2489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力。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以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2004—2017年中国沿线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绿色转型,但存在城市类型和地理区位异质性,“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特大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和(0,200]地理圈层内城市。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科技创新效应尚未显著促进沿线城市绿色转型,但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③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的发挥均存在门槛现象,当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大学生人口数量和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临界值时,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才能发挥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正向作用。根据以上结论,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过程中,建议政府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沿线城市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技术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效应对城市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对政策红利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柯健  华哲铭  许鑫 《资源科学》2022,44(1):127-142
"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吸引力和旅游品质,有必要对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深入解构,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携程网站的上海游记文本,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三级编码过程生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分类体系,并结合上海旅游文化元素关键词表,分析城市旅游...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中国城市逐步迈入全民休闲时代,然而从城市休闲文化现状看,存在着传统休闲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逐渐消失、休闲内容单一、新型休闲存在贫富差异、公共(益)供给型休闲空间的缺乏导致社会公共休闲文化的缺失和市民素质偏低导致休闲品位有待提高等问题,从而体现出城市休闲文化的空间载体——城市休闲空间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以推进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新城市主义的观点,探讨人性化的城市休闲空间,寻求休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平衡发展以使城市居民在休闲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李航 《未来与发展》2009,(12):37-39
本文通过对社区及社区文化概念的解读,社区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展示来把握社区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必然要经历由单一转向多元,由一般转向特色,由集中转向分散,由功利转向公益,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政府主导转向以民间为主的由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思想意识的更新。在政治、历史、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伦理、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总是处于更新过程中。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城市的理想、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也将推动城市更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之后,上海开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初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保护机制。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的保护方式,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现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方法。坚持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文章还讨论了对建筑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