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勾股定理"起始课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勾股定理起始课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三类:以证明定理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发现定理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实验操作来发现定理的教学设计.分析不同设计的优缺点,博采众长,巧妙融合,从而备出一节基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好课.  相似文献   

2.
以"勾股定理"起始课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勾股定理起始课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三类:以证明定理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发现定理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实验操作来发现定理的教学设计.分析不同设计的优缺点,博采众长,巧妙融合,从而备出一节基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好课.  相似文献   

3.
UbD理论主张教学应为理解而教,建议教师通过巧妙、合理的设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理解。UbD理论指引下的英语教学,应把握好"理解""逆向"两个关键词,教学设计应能帮助学生持久理解内容、解决核心问题,掌握技能。设计路径为:大任务前置,解决核心问题;合作探究,掌握知识技能;评价反刍,升华持久理解。  相似文献   

4.
周富兴 《文教资料》2012,(34):177-180
高中语文理解教学设计是将高中语文理解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学现实的途径。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包含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等基本要素和步骤,这些要素和步骤构成互相关联的系统。在这各整体系统设计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依据高中语文理解教学所基于的教学原理进行设计,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着重探讨理解教学和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理解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记忆水平、解释性理解水平和探究性理解水平"为研究数学理解的理论框架下,设计测试题,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调查初中学生3层次数学理解水平的达成情况.发现:记忆和解释性理解水平的目标己基本达成,探究性理解水平的达标远低于解释性理解水平,探究性理解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针对"钢结构"教学中的几个难点问题:压杆屈曲的理解、构件计算长度的确定、节点连接设计中计算简图的识图,分别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授课中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坤 《教学与管理》2012,(27):123-125
"助":帮助、协助、助推。"答":回答。"助答":可直接理解为帮助、协助、助推学生回答问题。和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一样,助答问题也是有效问题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重视问题提出前的设计、问题提出时的呈现方式等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仅重视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是远远不够的,同样  相似文献   

8.
<正>活动型学科课程围绕议题,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学习转变: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还能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即实现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理解"。笔者以最近观摩的几节思想政治课为例,分析课堂转型背景下如何进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逆向设计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正如一个导游  相似文献   

9.
有关"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不同观点备受关注已有很长时间,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简单的理解为设计艺术是关于设计的艺术,它基于理性的思考;而艺术设计是关于艺术的再创造,它基于感性的冲动。两者虽然常常被同时提及,但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材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我国设计艺术学界对设计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范围的认识、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观念来认识设计艺术;二是从设计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来理解认识设计艺术。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它是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并非就是"艺术"加"设计"的一种结果。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门学科,都体现着艺术的基本发展,体现着设计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并读写结合,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积累优美语言。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感受异域风情。教学重点: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设计理念:什么是"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又难以回答。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的实际概念,然后过渡到理解"白云、小鸟、小鱼、种子"的"家"的抽象概念,从而发现事物间具有互通的规律。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旨即阐释在设计学科中对"生态"概念的理解,在生态学、生态哲学等学科背景下,着重以设计学科为主要视角对"生态"概念进行学理性梳理与分析。通过对设计历史及其实例的阐释以及中西方设计历史发展对比,强调了在设计学中,"生态"的出现、发展与现状,并指出对"生态"的理解过程即设计学科本身、设计历史的发展过程。另外,明确设计学科中"生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概念的明确,也可使多学科交叉过程中出现的概念混淆、理解错位、使用不当等情况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感知的促进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因素有4个,即"数学探究性理解的知识背景和脚手架的教学方法因子"、"数学探究性理解的发散思维因子"、"建构性的学习情景因子"和"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支持性条件因子",能较好地解释初中生感知的促进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因素的心理结构.促进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因素及各因子在年级和性别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学校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TfU是一种以"理解"为"招牌"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解的"表现观"。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灵魂,加强教师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是教育技术培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以教学设计内容为案例,从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估等TfU的四个组成部分来论述该模式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以期对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设计程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学过程作静态的、预成的机械理解。随着哲学思维方式、课程观及知识现的转变,教学过程也由"预成"走向"生成"。生成教学过程现关注过程、强调关系、突出创造、重视个性。这种生成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为:由确定走向弹性的教学目标阐明,由"复制"走向理解的教学过程设计,由独白走向对话的教学策略制定,由单一走向多元的教学评价实施。  相似文献   

16.
平面概念的常规教学设计难以让学生理解平面概念的来源、画法的道理和公理的意义。基于历史相似性,从HPM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平面概念的教学:从学生对平面概念的理解出发,与历史上数学家对平面概念的理解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面概念与公理。课后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知识之谐""探究之乐""文化之魅""德育之效"。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7,(16):12-13
<正>1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中的概念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辅助,因此,在具体学习之前要将学习目标逐个分解,层层递进。支架式教学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支架"。这种"支架"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突破重难点。2支架式教学的实施程序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确定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两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乙酸"为教学内容的同课异构为标本,从教学设计、问题设计和课堂小结设计对两位教师不同的设计理念进行比较,提出化学教学的两种理念:感受化学与理解化学。最后提出"教学设计的理念促进思维发展"和"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进步"两个角度在实践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一、理解生字首当先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把课文初读一遍,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和词语的意思;勾画好词佳句,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重点符号,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扫清生字词障碍。设计谜语识字、形近字辨析、同音字比较、看拼音写词等各种考查题型,以保证预习到位。比如,在学习"螃"字时,可以这样设计:傍晚,人变成了虫(打一字)。还可以用形近字"傍"、"螃"、"磅"分别组词,区别用法。  相似文献   

20.
"理解为先促进设计模式"以获得真正的理解为落脚点,指导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的科学的单元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建构意义和学习迁移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逆向设计是"理解为先促进设计模式"的重要逻辑思路,分为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达标证据、安排相关教学活动三个阶段,它遵循"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以目标为根本,确定合适的评估方式和教学活动,既确保课程的协调一致性,又显著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首先界定"理解为先促进设计模式"中"理解"的具体含义和所指代的六个不同维度,然后详细阐述"逆向设计"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际践行时的一些操作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