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尤其是编采人员,都应很好地研究读者的心理,多向读者作些调查。读者在某一个时期关心什么事,爱看什么文章,编采人员要心中有数。只有摸准这个底,报纸才会拥有最广泛、最稳定的读者,收到最佳宣传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报纸办得更加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使其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伟大目标,作为特殊商品的报纸也必然要进入市场,接受竞争的洗礼,让读者在报刊如林的市场上自主选择、自愿订阅自己真正喜爱的报刊,那种单纯靠“红头文件”为发行保驾护航的作法将成为过去,党报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编采人员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就更有必要。就我们天门报看,大部分编采人员是半路出家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杨钰 《新闻采编》2003,(4):45-46
在商界 ,经营者把顾客比作上帝。推而言之 ,办报人的上帝就是读者。一张报纸办得好与差 ,要看它的读者群多还是少。一般来说 ,报纸办得好 ,读者就多 ;办得不好 ,读者就少。读者多与少 ,读者面大与小 ,是衡量报纸办得好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张报纸读者根本不愿意看 ,那就失去了办报的意义。报纸是靠编采人员办的。要想办好一张报纸 ,必须要有一支好的编采队伍。编采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新闻敏感、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深入实际生活的程度 ,都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质量 ,影响到发行。因此说 ,一张报纸有没有可读性 ,读者愿不愿意看 ,直…  相似文献   

3.
以民生新闻作为推动报网互动的切入点,构建栏目互动、编采互动、监督互动、受众互动的新模式,有利于取得民意表达更畅通、舆论监督更有力、问题解决更及时三个成效,对报纸的发展、网站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引导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报作为我国一种具有特定编采、发行范围和读群体的新闻媒体,与其他新闻媒体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除了注意报纸的新闻性这个共性以外,应特别凸现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而通讯(报告学)一类作品更能体现其“三性”,使报纸的可读性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今年第5期《要着眼于“以质导向”——对编采责任制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了编采责任制量化的局限性及副作用,主张以质导向。我认为编采责任制以量导向也好,以质导向也好,都不是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个编采工作的管理问题。编采工作的管理,是报纸内部管理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对编采工作采取什么方法管理,怎样管理,直接影响到编采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1980年文汇报首先提出了定额管理办法,按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厂商家客户向专刊的广告投放量尤其是软文投放量的增大,厂商家客户与经营性专刊编采人员的联系日益紧密。尽管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把编采与经营分开,但中国内地新闻管理体制的某些特点(如既要报纸自负盈亏又限制报纸的新闻自由),以及经营性专刊本身的特性,使得众多报纸在实践中很难将专刊与厂商家客户的联系截然分开。经营性专刊在一定范围内配合报社的经营,事实上已经成为难以改变、得到默认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谢健  檀传才 《今传媒》2008,(2):23-24
所谓发行资源,笔者在此的定义是:对一家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来说,广义的有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编辑和记者的编采力量、编辑部大楼等;狭义的有遍布城乡的发行站(点)、奔走大街小巷的投递员、发行车队等.  相似文献   

8.
一份报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在众多定位同质同类的市民报中击败对手,脱颖而出,涉及到编采、广告发行等诸多环节,绝非一个部门力所能及。要成为当地的主流媒体,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的差池。本文从美术版式编排上就报纸如何抢夺市场作些开掘。  相似文献   

9.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0.
陈伟 《今传媒》2007,(12):25-26
在市场经济时代,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报纸发行总是追求发行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新创办的报纸,其发行量必须达到某一个特定的临界点,报纸才会赢利,这个点被称为报纸发行的赢利临界点.对于一个业已成熟的报纸,其发行量达到某个特殊的临界峰值,报纸的利润可以达到最优化,发行量大于这个临界峰值时,报纸的利润开始递减,这个点就是报纸的最佳发行峰值.那么,如何描述和预测这两个"拐点"呢?笔者认为,可以用突变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编采分开绝非编采分割相对于过去的编采合一,新闻传媒现在实行的编采分开,可以使编辑、记者能够集中精力,专事一职,有利于编采双方把各自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所有新闻均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编稿和成版,也有利于统筹把握、规范和坚持报道的质量标准与版面的总体风格,有利于发掘、整合和优化新闻资源与版面资源,提高报纸的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今年第5期《要着眼于“以质导向”——对编采责任制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了编采责任制量化的局限性及副作用,主张以质导向。我认为编采责任制以量导向也好,以质导向也好,都不是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个编采工作的管理问题。编采工作的管理,是报纸内部管理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对编采工作采取什么方法管理,怎样管理,直接影响到编采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1980年文汇报首先提出了定额管理办法,按定额规定编采人员日月年的责任,继而有些报社又发展到同奖金挂钩,按完成定额的情况进行奖罚。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按字数计算,二按篇数计算,三把字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市报的编辑,我们和大家一样,一直在思索中办报。思索的目的是为了在今后做得更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不同级报纸的同步化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报纸的产品属性已很突出,这让我们感到报业竞争的激烈和越来越明显的全国报纸的同步化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争夺市场份额方面。各级各类报纸大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对于地方党报来讲,在报纸的发行问题上,它已逐渐失去由政府包起来的优厚条件。报纸发行的地方性限制也日趋淡化了;二是在办报手法和观念上,各地的…  相似文献   

14.
《报刊之友》2010,(4):115-116
2009年,世纪华文沿用SIS报刊研究体系和SRR研究系统,对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做了连续性监测,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报纸发行和读者研究两个角度,其中,发行部分细分为零售发行与订阅发行(含家庭订阅和单位订阅)。依据渊研数据,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南京、珠三角地区、沈阳的报刊发行作为典型案例,对都市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如何对传统的编采体制不断创新?什么样的编采机制才是富有活力的?这是目前新闻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这一新课题,对我国一些主流媒体如党委机关报或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日报、综合性晚报来说,解决的紧迫性似乎要比近年来新创办的其它一些报纸强烈得多。 不少报纸编辑部的体制近年来变来变去,其意图都是为了寻求一个最佳的编采运行机制。其实,无论是编采分开,或是编采合一,都难说就是最佳的模式。问题在于构成这一编采关系的内部机制是如何有效运作的,在于这一编采机制的灵敏度、创新度、制衡力、原动力的强弱与持久性。因为,灵敏…  相似文献   

16.
报纸既是社会的宣传者,又是社会的组织者。如何发挥报纸的社会组织作用? 我们报社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策划和组织了20多个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活动,提高了编采人员的社会组织能力和读者的参与度,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扩大了报纸发行,带动了广告开发,提高了整个报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报社的无形资产进一步得到了积累和增值。 依托报纸策划活动 近年来报界同仁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报社就是要“以报为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不仅仅是党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拨款、报社办报、邮局发行"的报业发展模式已经过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改革发展、竞争创新的需求,编采、广告、发行"三轮"驱动的报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发行改革是目前报纸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报纸发行体制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性与行政性,各家报纸在发行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报纸既是社会的宣传者,又是社会的组织者。如何发挥报纸的社会组织作用?我们报社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策划和组织了20多个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活动,提高了编采人员的社会组织能力和读者的参与度,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扩大了报纸发行,带动了广告开发,提高了整个报社的知名度,使报社的无形资产进一步得到了积累和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