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相似文献   

3.
入主白宫前,在国会里长期从事对外事务工作的肯尼迪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外交思想。其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反共和对苏联冷战。然而,与传统冷战斗士不同的是,肯尼迪更加重视美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同苏联的竞争,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走向;在对待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上,肯尼迪也采取了更为现实和客观的立场。与艾森豪威尔相比,肯尼迪的外交思想更具主动性,更有利于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 ,美国力图利用世界格局的变动 ,强化其人权外交 ,建立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人权外交具有侵蚀性、实践性、强制性、多重性、荒谬性等特点。文章还剖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霸权主义实质 ,预测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去向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凭借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有利机会继续谋求世界霸权的同时,其外交战略中的单边武力色彩越来越浓,对整个国际格局走势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深刻影响。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趋利避害,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凭借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有利机会继续谋求世界霸权的同时,其外交战略中的单边武力色彩越来越浓,对整个国际格局走势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深刻影响.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趋利避害,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代末崛起的一股新的政治思潮。它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它以价值普遍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强硬的威尔逊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美利坚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为目标塑造了冷战后全新的外交理念。新保守主义外交理念的核心是要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因此,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盛及一时,但由于美国独特的外交决策文化以及其自身理论的偏狭和狂热,注定其不可能长期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乔治·凯南作为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和学者,在历史上被称为"遏制之父"或"冷战之父",因为美国二战后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其于1947年提出的"遏制"(港台译为"围堵")战略思想的影响,在整个"冷战"期间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看到"遏制"思想的影子。凯南的"遏制"思想到底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多大影响?而美国实施中的"遏制"政策与凯南本人所提倡的"遏制"又是否有区别?这正是本文试图解答的。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受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均势外交能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因而热衷于均势外交。美国不会在短时期内放弃均势外交,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均势外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均势是不可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10.
陈丹丹 《上海教育》2013,(31):59-59
教育界人士对“富布赖特奖学金”应该都不陌生。作为美国政府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旗舰项目,富布赖特项目每年提供相当数额的奖学金,以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国人知道富布赖特,多是因其资助他国学生和学者到美国学习访学,其实这个项目还有资助美国本土学生与学者的一面。富布赖特主页上的数据显示,每年,富布赖特项目资助大约8000人,其中1200名美国学生与1200名美国学者得以到别国交流,  相似文献   

11.
自独立以来,印度便把实现大国理想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行经济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全方位的多边自主外交,其中,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东向政策"取得了巨大进展。服务于印度大国战略的东向政策将有助于印度的势力扩展到东南亚、亚太地区,从而实现印度从亚洲大国到世界大国转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12.
13.
巴尔干战略至今仍然是国际政治史和二战史研究中的不懈话题,基辛格博士在其1995年发表的《大外交》一书中还称其一开始就是“用来制约战后苏联的影响力”。巴尔干战略是地中海战略的逻辑结果、是英国传统政治逻辑延伸的结果;一切以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其现实原因;另一方面,它虽然不是为冷战而设计的,但它为后来冷战所提出的“遏止”思想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恰巧为战后遏止共产主义的冷战理论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历来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较之以前更加密切。文章以近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为契机,试就中国与东盟关系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何种策略微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冷战后更加注重参与东盟地区的国际性事务,美国与东盟的战略关系互动成为美国亚太战略与东盟对外战略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多元族裔关系对战后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多元族裔关系是影响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从冷战期间的古巴裔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冷战后的美国犹太人和亚美尼亚裔美国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可见美国各少数族裔群体对美国政策外交政策的影响随着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和确立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并且在战后两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贯穿于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的始终,距今已有100多年,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出现了“新门户开放主义”。现重点就“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内在的联系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A mere three months after the peaceful Velvet Revolution in Czechoslovakia, and less than a year after his last imprisonment under the communist regime, playwright-turned-president Václav Havel stood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U.S. Congress in February of 1990. In his address, Havel marked, for his American audience, the new freedoms being established at home. More than just a victory lap, however, Havel’s visit articul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vention of post-communism, a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ad to be constructed for his global audience. Havel’s version of invention in the speech used temporality and embodiment as key rhetorical materials—as he emphasized the opportune moment of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e also embodied the higher mor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mocratic civic culture that he believed the moment called for. However, this inventive process was understood differently by his American, European, and Czech audiences, and his attempts to transcend Cold War frames were highly contested. Havel thus became a complex symbol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Cold War and the post-Cold War, which showed the tensions arou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world 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