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结合开滦(集团)热电公司技改工程二期工程地基采空区注浆加固处理的实际施工资料,概述并分析了建筑物地基采空区的状况、加固处理的设计依据和施工技术,最后对此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3623S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采空区内煤炭自燃的问题,提出了对该工作面采取随采随注的采空区注浆工艺方法。介绍了注浆工艺方法过程,简述了注浆工艺过程的控制,总结了注浆工艺过程的注意事项,分析了随采随注采空区注浆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3.
公路采空区治理方法主要有注浆法和非注浆法。本文仅对注浆法的应用作研究分析。根据我省多年的煤层采空区治理工程经验,采用水泥粉煤灰注浆治理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特点。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同侏罗纪煤层是易自燃发火煤层,采用黄泥灌浆进行防灭火,工艺简单,效果好。但是,浆液在采空区中的扩散范围往往无法准确确定,跑浆、串浆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注浆材料浪费,延长了注浆时间,影响注浆效果。利用瞬变电磁法探测浆液扩散情况,定位准确,效果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井筒井壁结构设计主要依据井检孔资料,实际揭露地层往往和地质资料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有古河道存在的地区此种情况尤为明显。此时井壁结构设计必须相应进行修改。以开滦(集团)蔚州公司北阳庄矿井风井为例,介绍在井筒施工通过压实度较差、呈松散体结构的砂砾岩时,采取合理支护形式即采用锯齿型井壁结构设计和锚梁注浆加固取得良好成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开滦信访系统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经过实践积累、归纳整理而形成的开滦信访文化内容、内涵及产生的效果。开滦信访文化推进了开滦信访工作的全面提升,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7.
开滦党建新思路,体现了时代对开滦党建的要求,体现了与国企改革并进的精神,体现了开滦党建发展的现实,是与时俱进高屋建瓴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开滦集团被誉为“劳模摇篮”,自建国以来涌现出7944名劳动模范,在开滦425册功劳簿上记录了各级劳模事迹112928件。人称开滦的企业文化就是“劳模文化”。开滦集团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说:“开滦的‘劳模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领军文化’,开滦的劳模精神就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就是开滦的‘魂’,有了这个‘魂’,什么时期的什么困难都能踩在脚下。”  相似文献   

9.
试析近代开滦企业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别能战斗”是毛泽东同志对包括开滦工人阶级在内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赞誉。作为开滦企业精神——“特别能战斗”,形成于近代,在开滦工人阶级的苦难中孕育,在战斗中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开滦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摇篮,她不仅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国家职业教育的贡献令人震撼.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因开滦而兴,随开滦发展,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职业教育底蕴.秉承开滦百年职教历史,开创现代职教伟业,我们不但有共同的责任,还有把企办职业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服务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做新贡...  相似文献   

11.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正言诗是诗人追求娱乐的产物。东汉文人援引老庄的贵生及法天贵真的主张以满足其享乐需要,是产生这些作品的重要原因。在大胆吐露情怀的同时,这些作品与新声俗曲的不同是由愉悦感官到感叹人生,由缘事到缘情。这些特点又与庄子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特色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就现代数学与不被大众所理解的事实进行了原因探析,从现代数学发展的状态、公众所具有的数学素质、数学家的任务与主要动力等方面讨论了现代数学与大众的关系.同时,对应用数学在现代数学中的地位、数学界的评价标准及其数学的艺术性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具体论述了流亡北朝的江南士人在南朝文化北传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而南方文化的北传 ,不仅推动了北朝汉化过程 ,而且对消弥南北地域隔阂和对立 ,促成新一轮南北统一都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更是一种思想态度扣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改编自清末奇案——"刺马"案。从"刺马"案发生到《投名状》上映,其间有近140年时间的跨度,受"沉默的螺旋"舆论影响,该事件从单纯的刺杀官员血案衍变为马新贻"渔色负友"的故事传说,折射出晚清以来民间社会丰富且复杂的民意表达。  相似文献   

16.
图像时代,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往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可视"拉开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权力者魅力的获得要经过人们情感的"升华,"以"距离"来凸显其"崇高",以"崇高"来赢得人们的信仰。而在图像时代,意识形态通过"可视"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越是接近大众深层欲望的就能获得越多的支持。图像以它最为感性的面目占据人的心灵,被图像包围的大众在其虚拟"魅影"的笼罩下,丧失了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图像以其感性的客体实现了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官桂挥发油,通过不同类型毛细管柱进行分离,选择最佳分离条件,其分离出45个峰,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普-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鉴定了26个组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57%以上。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对图书馆人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本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两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要通过加强读者研究、开展读者培训,扩大开放程度、简化服务环节,关注弱势群体、推行无偿服务来实现;同时图书馆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Setting international benchmarks for education systems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is one of the goals of the OECD's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However, some countries are not able to participate in PISA, despite their desire to set international benchmarks for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of setting international benchmarks for a country's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without necessarily participating in PISA, by designing a test using the test items released by PISA for public consumption. The metho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a study that involved 1,500 Grade 10 students across 60 schools in Bhutan. The students were administered a mathematics test constructed from the PISA Mathematical Literacy test item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Bhutanese students was compar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ies that participated in PISA 2003 and that Bhutan could learn from both high- and low-performing school education systems of thos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