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客家古村落的文化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登秋 《寻根》2005,(1):136-141
客家文化根在中原,中原文化较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传人客家人聚居区“闽粤赣”三角边地后,由于地域边缘性特征显著,村落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护较好,就形成现代所称的“古村落”。同时该地区的古村落建筑均讲究恃险而建,深居山区腹地,为外界所难进入,  相似文献   

2.
严奇岩 《寻根》2007,(5):19-2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川客家人的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四川客家主体是来自清前期"湖广填四川"中闽、粤、赣边区的客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广东移民最多,所以四川客家多自称为"广东人"。  相似文献   

3.
由国际客家学会、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7至18日在福建省宁化县隆重举行。专家济济,盛况空前,学术丰收,情感融融。  相似文献   

4.
我是客家人,当我阅读傅翔《客家的精神》(见《客家》2000年第二期)一文,不觉怦然心动。这篇记述客家人文精神的短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将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与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闪耀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思想火光,不愧是傅翔研究客家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5.
1999年11月,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吉隆坡隆重召开。这次世纪之交盛会的主题是“增进客属乡谊,加强经济联系”。正如工委会主席、拿督吴德芳阁下所述:“希望透过这项活动,加强马来西亚客家人和世界各地客家乡贤亲切交流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夏德峰 《寻根》2004,(1):30-38
客家,是在中国古代北方汉民族大举南迁的宏大背景下产生的。汉民族南下定居,并融合部分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步形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汉民系。所谓“客家”,原义为北人南迁侨居异乡,相对于当地土人而言,被称为客人,后世代沿袭,成为固定称谓。  相似文献   

7.
“客家”,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有“客户”之意,是具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筚路桃符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近代启蒙思想家、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寥寥数句,便将客家先民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离开中原故土,迁徙闽、粤、赣,继而西南、华南直至海外的漂泊史,刻画得淋漓尽致。客家人在迁移中,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由印尼客属总公会创会会长吴能彬和印尼客属联谊会总主席张庆寿共同发起和筹办的“亚细安(东南亚)客属恳亲大会”,日前在雅加达隆重召开。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客属代表150多人欢聚一堂,共商弘扬客家精神,力促经济发展大计。大家高兴地说:“东南亚客家人的春天真是喜事多多啊!”  相似文献   

10.
客家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在中国甚至世界学术界兴起,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它感兴趣,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本文试对客家学进行初步的探讨,阐明客家学的概念、内容、意义及其兴起、发展过程,指出客家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陈良学 《寻根》2008,(4):132-135
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吴永章 《寻根》2004,(1):20-24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  相似文献   

13.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4.
客家茶亭     
老一辈客家人,深深记得当年离乡背井出外谋生时,都要经过的茶亭。茶亭就是个客家历史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5.
过去一提到“客家”,一般人多认为这是分布在(或源于)广东梅县一带,其语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群体,因为分布在闽粤赣交界处以外的海内外客家人多是在明、清时从粤东北迁过去的。他们认祖归宗多追到梅县一带。有些史学家从史籍出发,也认为明、清以后才始见于书上有“客家”字眼出现,客家当形成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是历史客观条件下形成的民系。客家精神是存在于客家人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源于中原化的熏陶;它源于关山跋涉、转徙万里、淘弱留强的选择;它源于穷山僻野艰苦环境的锻炼;它还源于无数客属先知在推动历史进步斗争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客家精神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擂茶与客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峰  薛翘 《寻根》2002,(3):50-54
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它在客家地区普遍流行,其制作方法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了探索其渊源,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小考。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杭县为“建筑之乡”称号。上杭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是名的客家祖居地之一。千百年来,上杭人以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山区人的勤劳勇敢,谱写了一曲曲客家建筑业的瑰丽乐章,留下了一座座客家建筑的艺术珍品。当你徜徉于杭川大地时,就仿佛置身在客家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李晓彬  王秦伟 《寻根》2002,(2):74-78
客家人号称“日不落”民系,从唐末以来,数以万计的中原人为躲避战乱,举族南辽,汇聚存福建、广东、江西三省边境山区。山于他们客居异乡,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为了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们聚族而居,或聚寨而居,恪守着故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修建了或圆形、或方形的碉堡式土楼,达就是客家土楼。  相似文献   

20.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客家谚语独树一帜,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化意识特征,展示了客家爱国爱乡、报本寻根、自强不息、崇重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