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军 《山东教育》2009,(1):58-58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蕴涵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情操,读后给人以美的熏陶。全文语言生动优美,情节曲折,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时,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悟,让学生深刻领悟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使学生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朗读感悟文章内容的深刻含意。  相似文献   

2.
以课例《鸟的天堂》中的四个片段,阐述语文课堂中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促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中感悟,关注学生读书感受;读思结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感悟;读写结合,将感悟倾注于笔端,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武琼在江苏省无锡市执教了《挑山工》一课,她重视学生主体对课文语言和语境的内心体验、直觉判断,追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心”的参与和“情”的共鸣。她那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引导学生感悟上,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朗读感悟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发展思维。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含蓄,许多语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本文试从听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推敲品析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5.
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表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  相似文献   

6.
《西门豹》一课教学中 ,西门豹惩治恶人的三处语言可谓精典至极 ,既展示出西门豹的智慧 ,也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下面以《西门豹》一课教学为例 ,浅谈研究性阅读中语言感悟的艺术。一、充分研读 ,感悟语言的丰富性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感悟语言 ,体验情感 ,读是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读中品味 ,读中有所感 ,读中有所悟 ,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 ,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体会作者遣字造句之奥妙。片断一 :“不行 ,这个姑娘不漂亮 ,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 ,说我要另外选…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后,教科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词句的理解、感悟、积累,课文的读、背、抄等都从学生的主动意识出发。如:①把你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再抄下来。②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抄下来。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④背诵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这样编写,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读、背、找、抄等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悟语言。但是积累感悟哪些语言,没有统一规定,只提“你喜欢的”“含义深刻、:的”“感受最深的”“你认为…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引导、启发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设计特色通过“读”这个最基本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读中体验人物情感,在读中品味文本的人文内涵。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相似文献   

9.
万久红 《中国教师》2013,(10):39+58
<正>这节朗读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入情入境。课后,从学生回味无穷的神色里,从学生意犹未尽的话语中,我收获感动与欣喜。语文课堂的精彩恰恰是在学生对文本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使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作出自己的诠释。好一个趣读!一、读中对比,含英咀华对于文本语言,教师要在细细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角色,实现表演的外化与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在对话中体验感悟;在想象中体验感悟;在设疑中体验感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感悟,即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语言和语境的感受和领悟。感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从纯粹知识的积累转变成生命的体验,在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独特而丰富、广阔而深刻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有所感悟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情感体验要靠读,语言积累也要靠读。因此,读课文,必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但又不能整堂课都让学生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背课文。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手段,它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郝十分重视如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引导和重塑,致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产生价值观偏离。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感知、前后联系、紧扣重点、潜心会文、强化感悟"等方面,合理地渗透"读、思、议、写、说"这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并进入文本的深层进行生命的感悟体验,从而找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契合点,促进阅读的自然形成,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生成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深刻的生命感悟,真正让阅读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朗读环节必不可少。我们要把语文课还给学生,要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灵和所学的课文内容发生碰撞,从而更充分、更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重视学生主体对语言或语境的内心体验、直觉判断。它追求  相似文献   

17.
冯舒琴 《宁夏教育》2006,(10):31-32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  相似文献   

18.
角色意识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让他们的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落到了实实在在的角色中,发展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中,无沦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文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桃红 《考试周刊》2011,(80):52-52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赏析,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作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范读,激美感;研读,感悟美;析读,品味美;赏读,体验美;变读,展现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