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普希金是俄国诗歌不落的太阳,他的最后一部叙事长诗《青铜骑士》创作于1833年,与二十世纪反乌托邦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跨度。所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特点在叙事长诗《青铜骑士》中都得到充分展现,有机地构成了未来文学体裁结构的雏形。普希金在《青铜骑士》楔子中既有对理想国度乌托邦式的赞美,在第二部分中又有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反乌托邦式的刻画,历史和现实并存,颂扬与谴责共在,表现了诗人凝重的历史观和鲜明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是新乐府诗人的代表,他的感伤类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从《长恨歌》的主题和《琵琶行》的艺术上来阐述白居易对人的生存境况、人的生命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人存在的感知。如果说《长恨歌》是作者从主题上感叹人生的悲欢,那么《琵琶行》则从艺术上进入到了更深的人生情感体验之中。但二者皆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盛衰无常的惶惑,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矛盾和痛苦。  相似文献   

3.
古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长篇抒情诗《云使》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多有相似之处,说明古代中印文化与审美观念是很接近的。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长诗《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诗人以"荒原"的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现代西方社会,以贯穿全诗的再生意象揭示《荒原》的救赎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通过解析艾略特长诗《荒原》中蕴含的救赎思想,挖掘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在叙事长诗《古舟子咏》中运用隐喻、象征的独特艺术手法,带领读者经历了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分离再回归到天人整一的本体思维旅程,展现了热爱生命的生态伦理观,给予机械二元论时代的骄纵狂妄毫无物道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以极大挑战,具有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最初萌动。  相似文献   

6.
《妾薄命叹》载于南宋笔记小说《鬼董》卷一,计2534字.其为中国古代第一长诗,但却少有学人问津,仅刘毓庆先生曾撰文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成诗于金代,且作者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王氏女".对于《妾薄命叹》的成诗时代,笔者同意刘说,但刘毓庆先生考证略显粗糙.笔者从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文化特征和《鬼董》的编排体例对其成诗年代进行讨论,对刘说进行补充;从命题、传统意象、创作手法的角度对其作者进行讨论,认为是金代文臣仕途遇挫乃作,以抒发自己不平之志.  相似文献   

7.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在文学评论与语文教学中,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认识基本上是背离原作精神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刘兰芝只是一个追求婚姻自由而不可得、最后为之殉情的妇女形象。长诗产生的汉末至南朝这个期间,并非封建礼教相当严酷的时期,而是相对宽松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作为戏剧家,吴宓的《陕西梦传奇》写求进步的少年不得志的困扰;由朗费罗长诗《伊芳吉琳》改编而成的《沧桑艳传奇》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两部剧作都是有感而发的忧国忧民之作,而不是仅抒个人的儿女情长之曲。把外国古诗改编和创作成古代戏曲形式,既显示他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二重性,又显示他中西文学修养之深。  相似文献   

10.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自整理发表以来,引发广泛的关注与论述,已经成为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文化现象。因此,在阐明《阿诗玛》文本生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阿诗玛》研究综述,旨在方便后人的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甘肃作为诗歌大省,其“西部诗歌”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诗坛影响甚大,在“西部诗人”群中,何来先生以其独特的诗美追求,确立了自己的诗歌风貌。其初期诗作表现出对于大题材的敏感,较多激越充沛情感的抒发,诗歌体式也表现为长篇大章。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诗于抒情的底质上,更多显现出思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意象组合艺术极为丰富,或景中含情,或情中蕴景,或情景交融。情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建构迥然不同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其诗歌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吴昌硕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本文主要从金石气、以丑为美等方面探讨了吴昌硕诗歌的美学特色,从而试图找到其诗歌与金石书画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孟迟是位不可忘却的唐才子。由于历史的时代风雨和文献记载的空阙,以致出现其字及籍贯混淆、《全唐诗》所录其诗中多于他人诗重出等现象。本文于广集资料基础上,对其籍贯与字予以驳正;对其功名取得过程,予以梭理;对其仕途官职,力尽寻觅;对其部分诗章名篇,予以逐一赏析。努力勾勒出他的原本面貌与文化价值,试图通过其闪亮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其人其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知对象,其人格与诗格非凡的超越性往往远在世俗人们的目力与心力的观察与感受范围之外,因而对其判断就容易流于表面而失真.陶渊明并非消极的逃避者,而是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强者.他的存在提醒我们,精神生活的自由与独立究竟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李煜词的心境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乃南唐后主,同时亦是一位"误为人主"的纯情词人。尤其是其后期词高超卓绝,历来为人所称道。作为一个身世多变的词人,李煜词具有明显的心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时空整合和意象变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鲍照诗歌中有着大量的禽鸟形象,寄托着鲍照的思想情感。本文从鲍照与曹植诗歌中鸟意象的比较,分析了鲍照诗歌的鸟意象在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20.
昌耀的诗歌是独特的,他完全脱离了那个时代基本的诗歌环境和语言方式,无视当时的诗歌时尚,与当时的时尚保持着清醒的距离。他的诗歌的这种独特性固然与其本人个性有很大关系,也与其生活的环境关系极大。所处的藏族文化极大的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文章试图从藏族文化方面来解读昌耀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