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绀弩先生涉及到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只有《风尘》和《家》两篇,而且叙事结构散淡,行文清寡,类似散文。本文试图通过小说结构和表现方法的分析,窥探聂绀弩先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卧底     
读新近出版的《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触目惊心得有些恍惚。这位在新闻界卓有声望的人物,也当过"告密者""卧底"。记得2009年3月,章诒和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揭露"告密"和"卧底"人的行径。《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认为,是聂绀弩  相似文献   

3.
聂绀弩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老编辑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巨大损失。《活着的聂绀弩》,以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笔触,描述了聂老生前的活动和高尚的品德,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思。  相似文献   

4.
闲读偶记     
聂绀弩是个奇特人物,经历奇特,个性奇特(在周健强所著的《聂绀弩传》中,可以明显读出这两个“奇特”).他原本是杂文大家,在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前期,他的杂文曾有广泛影响.1957年,因言罹祸,被戴上“右派”帽子,遣送北大荒劳改.“文革”开始,又被押送山西囚禁,当然不能再写杂文,却写起了旧体诗.写时,只是为了“自遣”、“娱乐”,并不为了发表.直到1979年,作者恢复自由后,才得以结集出版.这应是他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5.
感受绀弩     
人文社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一身傲骨、率性而为、落拓不羁、具有生气淋漓的才情的绀弩,恐怕是不大一样的吧。绀弩以他的诗和文,更以他的“人”,参与了人文社的传统和“社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笔花六照》分为六辑,精选一九五六年至二○○五年的梁羽生散文,由作者亲自增订,其中十二篇在中国大陆首次结集,为武侠小说封笔后的文字。本书既记武侠因缘、师友轶事、史论典籍。又有谈诗品联、云游记趣,棋人棋事.彰显武侠世界之外的梁羽生之性情与志趣。作者国学功底深厚,文史修养笃实,通过追忆与诸名士大家的往来故实,陈寅恪、饶宗颐、简又文、金应熙,舒巷城、聂绀弩、黄苗子等文人的风骨,张季鸾、胡政之、金庸、徐铸成、杜运燮、陈凡等报人的风雅,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关于《动向》 1934年,聂绀弩在上海《中华日报》编了一个文学副刊,名叫《动向》。《中华日报》是汪精卫的报纸,主持人叫林柏生(后来当了汉奸,做过汪伪的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被枪毙)。聂绀弩与林柏生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认识的。 1933年底,聂绀弩因在东京编反日刊物,被日本警察厅驱逐出境,到了上海。当时,《中华日报》没有名气,销路不好。  相似文献   

8.
1938年初,聂绀弩与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田间等人同去位于山西临汾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来到临汾。 时局纷乱,日军南下。几位还没开始教书的“教授”决定,随丁玲的服务团去西安。萧军没有一起去。他对聂绀弩说,他要去五台山,因为自己不同于这些“书生”朋友,“苦也吃得,仗也打得”。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翻阅民国报刊,在1939年12月25日出版的《作者通讯》第1卷第10号上找到《当编辑的时候,我怕……》,署名"聂绀弩",不见于10卷本的《聂绀弩全集》(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当为佚文,先照录如下:我说,仁兄,我当过编辑,编过杂志什么的,你信么?如果不信,对不起,对于你,这篇文章已经完了,不必往下看;如果信,那么,我要谈编辑经验了。  相似文献   

10.
近阅《中华读书报》,有幸看到了《黎澍先生的两篇批评文章发表以后》的载文,颇有感悟,发人深省。黎澍先生于1951年在《学习》杂志上刊发了两篇得罪人的批评文章,一篇是批评吴泽的《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书中的草率和内容肤浅,例举了“三个显然由于草率而造成错误”,严正指出全书“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粗疏到极点”,对“两千年来的历史人物下了很多很轻率的论断。”另一篇则是对侯外庐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论文《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中的瑕疵直言指误。黎澍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侯在文章中用了一些他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书评文丛》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颇得书界好评。读了伍杰的总序《书香盈野》,对这套丛书垂涎已久,却无法觅读。第二辑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仍是四本,作者也只替换了一人。这次承责任编辑高信同志和作者之一(也是第一辑的责编)王建辉同志见赠,得以手拥全璧。置于案头,办公之间,抽读几篇,渐渐浏鉴一过,既嗟叹书评事业的艰难和书评家的寥寥,也对几位作者  相似文献   

12.
《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一书已经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发行。这部书,共分10辑86节,以及编著者《后记》。第一辑为“编辑概说”,作者从“编辑”一词初出自《南史·刘苞传》,说到马克思主编《莱茜报》,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等,旁征博引,纵论“编辑有学”,编者应“通晓杂学,成为杂家”。最后一辑“编余漫笔”,是作者以随笔小品的形式写下的12篇随感录。作者结合自己报海生涯的笔耕实践,从编辑角度提出了新闻采写应注意的问题。如“直言与讳笔”一节,作者从刘知几要求史家“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无所阿容”,谈到新闻报道也要敢于秉笔直书,触及时弊,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水咬人》是一部散文集,对于以编印出版教材和文化理论书籍为主体的上海教育出版社来说,出这样的书并不多见,况且作者卢晓蓉并非专业作家。但出版社看重的是,作者以其在坎坷经历中磨练出来的独特视角,率性而真诚地抒发了对社会、对人生、对家庭、对亲友的诸多感想和体验,其中不乏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的思考。"《水咬人》一共五辑,分别是:“梦幻年华”“脱胎换骨”“斗转星移”“天涯知音”和“永恒的爱”,外加一则》。本书以“水咬人”命名,首先是因为书中收录的一篇同名散文,同时也出自作者对极“左”路线带给国家、人民和民…  相似文献   

14.
7月3日《沈阳日报》《群言堂》专栏登载两篇文章,一篇是批评“某商场”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的;另一篇是表扬“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设立‘招商奖’”,鼓励工人为工厂创效益的。批评的没点名,表扬的点名了。类似的不点名批评在各种报纸上经常能见到。我以为,批评也该点名。我国的新闻媒介对批评性报道历来是慎之又慎,哪怕是事实确凿无疑,也往往因种种顾虑而不点其名。如此不疼不痒地拍一巴掌,对制止不良现  相似文献   

15.
觉民 《出版史料》2004,(3):94-94
1952年冯雪峰委托聂绀弩编注《水浒》,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版有注释的古典小说《水浒》。聂绀弩作了仔细的考证写了几百条注释条目,初版本时还选刊了过去出版的绣像《水浒》中不少插图,每回二幅,计140幅,到以后又取消了,不知何故。聂对《水浒》作了不少研究,他认为《水浒》是写农民起义的提法是站不住的,《水浒》中的人物,大抵是军官、将军、官  相似文献   

16.
深圳海天出版社编审于志斌先生的《山思海韵》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江淮行记”是对江淮大地历史文化的走读札记,下辑“咏海诗札”是阅读历代歌咏海洋的诗歌札记。作者生长在江淮大地的庐陵,后客居南海之滨的鹏城,对山对海俱有深情。我揣测这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就便向作者求证,方知书名的真正由来:书房背山面海。“写字还是对着海比较好”,于先生脸含笑意。到底是文人性情,文字流露生平趣尚不说,对写作环境也相当讲究,讲情求趣。细想也不奇怪。于先生单近几年就连续主持了《中国玉器通史》《中国花文化史》等书的出版,固然是工作所需,这里头当也有性情之所近。好古玩,好花鸟,好山水,全是文人的趣尚。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里到底缺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读书报》在 2 0 0 2年 1月 1 6日第 3版“家园”栏目中发表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吴小如的《图书馆今昔》;另一篇是潘真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两篇文章分别通过纵和横的对比 ,对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界提出了批评。这两篇文章口气还算平和 ,但到了 4月 2 4日 ,在同一版上又推出一篇《大家都来议议“老大难”》的文章 ,作者马龙闪把图书馆问题直称为“老大难”,行文就不那么客气了。对图书馆的批评 ,很难见于图书馆界的专业期刊上。在此类期刊上 ,人们大都谈技术、谈方法论、谈知识经济等 ,要么细而又细 ,要么大而无当 ,而对图…  相似文献   

18.
谷林 《出版史料》2001,(1):51-51
聂绀弩有《重禹六十》诗,作于1982年。重禹即舒芜,出生于1922年,至此“周甲”,聂作诗三首寿之。以后并致信舒芜说:“我觉兄有大悲。以致我把庆诗写成吊诗……盖兄应有极大成就,偶因一挫而毁,真我辈之不幸也。”这“一挫而毁”,所指乃关于胡风一案的纠葛,是发生在1955年的一件大事。先是胡风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即所谓“三十万言书”,接着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20.
重庆《新民报》创刊时,有副刊两个,一名《血潮》,一名《最后关头》。都是综合性的。继后又有《大时代》和《万方》。1941年增出晚报,辟副刊《西方夜谈》。抗战结束时,原有的副刊除《西方夜谈》外,都已鸣锣收兵。1946年秋天,我和报社的几位同志都觉得“报纸不可无副刊”,商量一番后,即将聂绀弩老兄请来,由他在日报上主编一个副刊,命名《呼吸》。正像人由呼吸不灵到恢复了呼吸似的,报纸的活力又加强起来,继《呼吸》之后,日晚两报都增辟了不少副刊,有力扬主编的《虹》,孟超主编的《人间乐园》,刘尊一主编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