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鉴于此,新课标大力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内容多,但它的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面.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非常有道理,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母语)的教学是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或许正因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此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向生活化方向发展.然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也并非易事,它需要将一些常规的教学活动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更需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提炼语文学习的资源,从而让他们"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最终获得整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材史上一个突破性飞跃。“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综合性学习,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具体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和机会."  相似文献   

5.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使语文教学不死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然而,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常常感到要想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阅读"活动。"综合阅读"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领域,它与过去的语文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即语文。"即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综合阅读"在方式上关照并尊重学生个性、兴趣  相似文献   

7.
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旨在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课本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状况,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链接——采集生活资源滋养语文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完美链接。如:随着人们生活水…  相似文献   

8.
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产生语文,语文反映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因此,有人呼吁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必须明确,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必不可少明确了这一点,可以消除综合性学习的神秘感。我们知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强的实践性,使语文学习自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对于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那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那富有创意的干部竞选,那丰富多彩的刊物(黑板报、墙报、手抄报),那不断丰富的学生成长档案……毫无例外,都是学生的语文实践,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都属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只要我们把语文与生活画上等号,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平时教学中要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出学校,置身于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