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一字半峰,晚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明末遗民.以诗著称于世,与屈大均、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其诗文集,以近人郭培忠校点整理的《独漉堂集》最为完备(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然亦有疏漏.笔者近日翻阅赵执信《饴山堂诗文集》,检得陈氏文一则,为《独漉堂集》所失收.现标点后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作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清初遗民陈恭尹,有《独漉堂诗集》十五卷,其中有专门的《咏物集》一卷,收录咏物诗歌八十首,所咏风物范围极为广泛,其状物摹形,穷形尽相,刻画风神,遗貌取神,比兴寄托,用心良苦,艺术成就臻于化境,从中我们可以管窥独漉子身逢国难家仇的坎壈遭遇与凄楚复杂心态及高尚不屈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王银花 《考试周刊》2013,(33):34-34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全套教材中,共选了李白的三首古乐府诗。一篇是必修三上的《蜀道难》,另两篇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都编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我把这三篇体式相同(都是乐府诗)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目的是学生能更深切地感受李白的诗风,进而认识李白的个性,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举一反三,最终学生自己能解读李白的其他诗篇。  相似文献   

4.
郁贤皓教授的新著《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作为“随园文库”的一种,2008年1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李白丛考》,收录了著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证李白的文章30篇,涉及李白生平事迹、行踪、交游、作品系年、辑佚与辨伪,并订正前人在李白研究中的错误,重新勾勒出李白一生的新轮廓;第二卷为《李白论稿》,收录了研究李白的理论与评述文章30篇,  相似文献   

5.
如果从1984年在李白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李白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蜀道难〉探索》算起,并将《李白史迹考索》中的几篇论文一并计入,那么迄今为止,王辉斌在12年的时间里,共在全国13个省市的28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研究李白的论文整50篇.在这28种研究成果的载体中,既有专业性的《中国李白研究》、《李白研究论丛》、《文学遗产》、《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等,又有如《天府新论》、《中州学刊》、《社会科学研究》之类的综合性社科刊物,而更多则为如《四川师大学报》、《齐鲁学刊》这样的一些高校文科学报.仅此,  相似文献   

6.
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专著《艺概》中指出:诗有诗眼。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功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诗题中的“独”字该是笼罩全篇的题眼,我们赏析和教学这首诗歌,就可以扣眼进行,从而收到“独”为轴心、辐射全篇的良好效果。以“独”知背景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此时诗人出游安徽宣州,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李白本来是胸怀入世济民、大展抱负的宏愿来到京城长安的,谁知官场倾轧,不被重用,只得过上了飘泊无定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加深…  相似文献   

7.
【阅读指向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用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多样化的文章体裁,描绘了祖国那令人神往的山水景观。在这几篇课文中,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眼中景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景色之美,也是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独坐敬亭山》中,李白抓住了一个"独"——鸟尽、云去、山看,还有孤独的"我",将这座山的"独"  相似文献   

8.
在盛唐诗坛上,李白风标高举,他的《玉阶怨》继承了前代的诗歌成就,并且开创了新的领域,这表现在四个方面:悠远厚重的乐府旧题背景;宫女生存的本真状态;君臣遇合的比附意义;独创的纯真高格与净化尘滓的作用。这些要素使李白的诗超迈前人,独绝后世,遗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北风行》是李白幽州之行的最后一篇作品,应该把《北风行》同李白幽州之行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考察。《北风行》的情调风格、思想倾向与幽州之行的其他诗篇判若云泥,这耐人寻味的异变,清楚无误地表明一直沉浸在幻想中的李白终于蓦然醒悟,在极短时问内察觉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想到危乱将至的极度忧虑和焦急,几近于火山爆喷的感情是他当时特定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符合李白性格的.  相似文献   

10.
正李白,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唐代大诗人,但实际上,李白在我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可从《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同与相异》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实在"的李白。这篇文章是李长之的著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  相似文献   

11.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木斋 《天中学刊》2002,17(4):37-45
李白的入世精神实际上是华夏士人仕进文化发展到唐代的一个集大成。李白的极大极远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诗文中的政治,是虚幻的政治理想。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表现出来他的政治才干,李白虚拟了一个自己的极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奋斗,却成就了艺术上的巨人李白。其中含有积极用事的传统精神,也有着庸俗的一面;较少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而更多的那种扬名显身、功名富贵的企慕。仕隐仙道的一体化,是李白成为李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一生写过三首以大鹏为题材的诗。《临终歌》表白的是他的死亡哲学,即钟爱坦率、乐观、超脱的死亡态度。诗歌显示了他对终极现象的思考高度。《上李邕》则表现了诗人作为交游高手的特有的心态,反映了青年李白优良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了诗人积极的生存活力,也是李白情商学和交际学方面行为能力高强的佐证。《大鹏赋》是李白的少年之作,本赋不仅是李白少年意志的折射,也充分阐释了他高超的判断力和勇于扩张生存地域的非凡气质。大赋突现了李白的基本的性格,是诗人卓越胆商的象征。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巨大成就当然是其优越智商的产物,而其超绝的胆商和情商也占据了他诗歌创作过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正是李白高超的判断力,勇敢的探险精神,高蹈天下、纵横四海的生存方式,为他高水平的诗歌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三种大鹏,不仅表述了李白智商学、情商学与胆商学三方面的精神维度,其现代性也值得今人探究。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李白政治悲剧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毕生宏愿乃是拜相封侯,匡时济世。但在盛唐政治黑暗和仕途坎坷的客观环境中,李白由于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他的夙愿始终未能实现。李白的政治悲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也是盛唐时期一代文人的性格弱点及其政治悲剧命运的集中反映。李白是一位集盛唐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与不良习性于一身的典型文人,当他涉足冷酷而又陌生的仕途时,诗人的性格弱点全盘暴露,惨无立足之地;但当他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叩人心扉的千古绝唱。李白未能成为盛唐政坛上的范蠡、张良,但却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雄视千古的泰山、北斗。李白的人生价值,终于以他始料未及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对促请对象的选择及对所托之事的请求,流露出王质夫对突出李、杨之事爱情份量的期冀。《长恨歌》是白居易特定心理定势作用下的产物,受悲剧性恋情的影响,在创作《长恨歌》时,白氏自然会选择与其心境相吻合的视角来观照李、杨之事。矛盾性自评的谜底表明,《长恨歌》并非一首讽谕诗。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对自己作品的定性,为我们坦然将《长恨歌》看作爱情诗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李白的世界观与处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展现的是一个愤世、超世的逃尘隐士形象,李白则是一位恋世、入世的社会角色;庄子以哲学的思辩表现自我,李白以文学的形象突出自我;庄子是极端超俗精神的代表,李白则是多种文化精神的整合;庄子的浪漫有着浓厚的荒诞虚无、汪洋恣肆的原创性色彩,李白的浪漫则表现为豪情奇想、朗丽清新的继发性特征。庄子为中国士人昭示了一条与现实的决裂之路,李白则为中国士人提供了一种理想人格类型。庄子与李白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李白《冬日归旧山》诗的作年。论者认为是开元十二年李白即将告别“旧山”的产物。本文辩其对李白此诗理解有误,坚持李白“归旧山”当是开元九年冬的笔者原说。二、关于李白是否开元十年出蜀。开元十年出蜀论者对李白于江陵见司马承祯的时间持论不确,以至结论错误。本文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依据,结合李白出蜀前的行踪,辩其出蜀为开元十三年。三、关于李白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论者将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所叙洛阳至随州之游为开元十七年前,至有开元二十四年拜谒韩朝宗之说。本文以考察李白“还山寻故巢”的时间为基础,结合韩朝宗作镇襄州的期限,辩其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