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2.
李国文先生的《唐朝的钉梢》(载《人民文学》2004年第2期)一文称“欧阳修倡古文运动,是‘文起八代之衰’的文艺复兴大师”。李先生显然给欧阳修戴错了桂冠,“文起八代之衰”的桂冠是专属韩愈的。它出自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意为韩愈的文章崛起于文章一连衰败了八个朝代(即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的时候。如果把这一称誉授予欧阳修,势必把唐代也列入“文衰”时代.这不是抹杀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成绩吗?  相似文献   

3.
张伟兴同学问:《错字小议》一文里在谈到“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时,举了“一个不大容易遇到”的例子,即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的一篇小文章《“启示”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篇小文章“连标题带正文,两个‘启示’,四个‘启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但就是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究竟“错”在哪里呢? 《“启示”的变化》中两个“启示”和四个“启事”是“正和误和平共处”了。将两个“启示”都改为“启事”可不可以?可以,但完全没有必要改,改了反而会削减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文中两个“启示”是作者有意写的两处错,并不是“拿不定主意”而出现的错字。其一,正文中“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遗失启示’被‘招领启事’代替了”这句话里的“启示”,是“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是作者有意展示的贴“启  相似文献   

4.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5.
一、要准确理解某些现在还在使用的词,必须懂得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古语词。我们从一个错用古语词的例子谈起。1985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第4版上有过这样一段话:“他那滔滔不绝的谈吐和表情丰富的姿态,使人不敢相信他已是九十二岁的古稀老人了。”这段话有什么错呢?徐凡同志在1986年1月21日《光明日报》的短文中指出:“古稀,指人七十岁,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至于九十二岁,早已超过古稀,应该按《礼记·曲礼》中所谓‘八十、九十日耄耋’的说法,称为‘耄耋之年’才妥”.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前,史坦因、伯希和在我国敦煌文库里,发现了一种特殊文体的书卷,这种特殊文体的书卷,就是唐代的“变文”。郑振铎先生认为“变文”的发现,解决了文学史上许多“成为疑难而难于有确定回答”的问题。如“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盛行于明清二代的宝卷、弹词以及鼓词,到底是近代的产物呢?还是‘古已有之’的”?(《中国俗文学史》)并断定“‘变文’  相似文献   

7.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绘画的起源、兴废、功用、技法、师承、流传、创作等多方面的问题,总结和发展了唐以前的绘画理论,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人们称之为“画史之祖”,“画史中最良之书”。本文试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探讨一下《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月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魏晋六朝时期士人阶层的心态,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老师!我这个空明明填对了,你为啥打个问号?”调皮的李刚举手大叫道,脸涨得通红。周围的同学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向了他。“是吗?我来看一下……”我吃惊地看了看他的试卷。“不对。应填为‘长’,你查一下……”我的话音未落,学习委员也举起了手:“老师,我也认为是‘万古常青’!我刚查了《新华字典》,看,这里还有词组‘常青树’……”我一下愣住了,一时还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证明“长”是对的,“常”是错的,心想:不会全部试卷都批改错了吧?那可就太没面子了。我灵机一动:“还有谁知道这个空应填‘常’还是‘长’?大家都可以发言。”这下学生…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写得生动形象,也极有气势。但是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提出异议。他说:“古柏‘四十围’是直径七尺,而高‘二千尺’不是太细长了吗?”其实,沈括这种批评是错误的,错在用算术来解析诗人的话。因为读诗,不  相似文献   

11.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12.
谢春 《江苏教育》2022,(85):42-45
“木字旁”是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上册第12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木字旁”教学融入语文学科中,设计“寻访校园树木”“观察‘木字旁’的变化”“练写‘林、梅、桃、采’等合体字”“学写书法作品”四个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溯源“木”字形态变化,感受汉字避让、穿插的灵动美“;观—写—吟—赏”深度体悟汉字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书法教学的趣味,丰富书法课程的内涵,探索跨学科视域下,富有儿童审美情趣的书法教学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雷锋日记二则》文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家看,“这是‘傻子”’中的“这”指什么人?请看看上文,找出答案。 生:“这”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14.
《“懒”爸爸》、《“丑”同桌》、我的老师记性“坏”》、《“唠叨”爸》等文章,想必同学们并不陌。小作者独具匠心,并非从正面手,而是从反面落笔,通过人物“短”处,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1.写人物的“语言”之短范例:“每天早上天不亮,爸就开始‘广播’了,唱起‘唠叨’来。‘亮亮,起床了!’‘刷牙要,从上到下刷!’‘牛奶喝了吗?’看你,衣扣又扣错了!’……说得耳朵差点起茧了。哎,爸爸真啰!”《“唠叨”爸爸》以上片断描写数句爸爸的话语,点击爸爸的文/徐业伟“短”处———唠叨,反射爸爸的长处———关爱孩子无微不至。2.写人物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题目是《赋得暮雨送李胄》。何谓“赋得”?《辞源》的解释是:“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种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唐以前如梁元帝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六有《赋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蕴涵着一些特殊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形态。如冕服中的冕旒,便积淀着宗法制统治阶级作为宣扬,制造“天命观”或“王权神授”等先验理念和神秘氛围所体现出来的欲盖弥彰的审美经验和隐秘黠慧的审美心理。而“象刑”,则是以象征性惩恶儆尤的寓意形式和负面审美价值,来宣示法律刑罚效应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特殊现象形态。此外,以错采镂金,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标准的审美价值,是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宗法制社会等观念和制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18.
笔者用“从以‘初’字领起到以‘当是时’领起”,“从雅爱趣味到对故事性、戏剧性的追求”,“从单一的叙事体式到多种笔仗并用”三个小标题 ,着重论述《史记》在叙事上对《左传》继承和发展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2014,(8):27-2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载:“唐代出现‘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情形。一位叫李澄的伊川大地主.占有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当时人称之为‘地癖’。”  相似文献   

20.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