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阎连科《日光流年》以卓而不群的文体风格成为世纪末奇书力作。文体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意义的生长地,《日光流年》文体的意蕴为:索源体蕴涵人生轮回的天命思想和对人生原初意义的寻根;并行体构造了与《圣经》的互话语空间,赋予小说以博大的视野和幽邃的历史纵深,使三姓村现实苦难生活及卓绝抗争走进遥远的历史深处,充满了神话色彩和神性光辉;注释体以一种杂乱的民间话语敞开了一个乡土世界,表达了对乡土家园的遥望。  相似文献   

2.
一代文豪海明威是美国文学中的神话,创作了无数经典的作品。本文运用比较对比的方法来分析探讨海明威主要作品与《圣经》在主题上的互文关联。通过对海明威作品和《圣经》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加深了我们对海明威主要小说人物的理解,加深了对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鉴赏,同时对海明威作品的互文性解读也展示其作品的非凡艺术魅力,并为欣赏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孙靖丽 《文教资料》2009,(30):33-34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神话影射的分析,揭示阿特伍德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两个文本的影射。笔者认为,阿特伍德借助影射这一互文手法凝练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明代后期的神魔小说,无疑是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等的影响,还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的营养。本文就神魔小说对《山海经》神话构象意识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粗浅探讨,认为《山海经》创造神话的构象意识成为了明清神魔小说塑造艺术形象的范式,同时,明清神魔小说对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引入西绪福斯神话以突出人类在荒诞的现实处境中的责任。它借鉴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却挣脱了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婚姻家庭的窠臼和“闺中情怨”的模式。为了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莱辛还在《金色笔记》中融入了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中,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披广泛运用。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着重讨论该作品与西绪福斯神话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书中展现了黑人妇女秀拉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不让自己陷入黑人妇女的传统生活模式的各种努力。在这部描写黑人女性的苦难与自我解放的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否定互文的手法,使主流神话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从而达到批判种族歧视和男权中心的目的,也使作品能更好的体现主题。本文浅析了小说中的几处否定互文现象,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神话为切入点,将《愤怒的葡萄》和美国神话联系起来,探讨了《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神话的载体。同时通过揭示美国神话的破灭,探讨了小说中隐舍的美国神话和生态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最后引用斯坦贝克的生态整体论观点阐释小说中凯绥的思想,指出在美国神话破灭后,物质的寻求变成了精神寻求。  相似文献   

8.
时间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根据小说的神话与日常叙事纹理,可以将其分为神话时间和日常时间。文章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中神话时间和日常时间跨度和事件频度等问题;并深度探讨了两种时间处理的内在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话根据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可以大体上分成“原始神话”与“再生型神话”。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合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同时又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改造,从而成为再生型神话集大成之作,并以小说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牛奶与蜂蜜》中 ,澳大利亚小说家 ,伊丽莎白·乔莉采用了大量的圣经、文学典故和神话 ,并采用了哥特式小说体 ,创造了罪恶与赎罪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的情节结构、时间技巧、宗教意义和音乐主题 ,总结出乔莉写作艺术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偏重于主观抒情;在体上具有模糊性,通常表现出体融合的特点。“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实现了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充满了作者爱德伽.劳伦斯.多克托罗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特色的历史修撰风格,他用极为巧妙的真实和虚构来描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二者之间形成完美的融合。本文将透过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揭示《拉格泰姆时代》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充分展现作者的新历史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比较分析了小说<沙家浜>与样板戏<沙家浜>,针对众多批评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从小说体裁、人物形象重塑、情节的设计等角度分析了小说<沙家浜>的得与失.既指出其重塑的阿庆嫂、郭建光形象的失败之处,也肯定了阿庆、许三爷这两个全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安排.  相似文献   

16.
“读图”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新闻审美价值取向,而报纸媒介上方兴未艾的“卡漫热”,又使新的新闻价值体系有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强化了报纸的编辑意识,而且使受众的审美感受由“实感”走向“虚拟”。同时,卡漫热的出现也说明了知识产权意识在社会上已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7.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18.
《小团圆》是张爱玲创作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小团圆》所反映的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是内容上趋近平淡自然,二是语言上更加朴素化,又极具蕴藉性。  相似文献   

19.
穆旦的代表作《诗八章》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中他和萧珊的一段特殊感情有关。在穆旦的一些作品和书信中,透出了这方面的信息。明了《诗八章》后的这一"隐情",有助于理解《诗八章》的情思内涵,同时,也可由此看出穆旦的诗歌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20.
穆旦的代表作《诗八章》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中他和萧珊的一段特殊感情有关.在穆旦的一些作品和书信中,透出了这方面的信息.明了《诗八章》后的这一"隐情",有助于理解《诗八章》的情思内涵,同时,也可由此看出穆旦的诗歌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