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小王的上司来到了小王家.小王五岁的儿子马上把盘中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了上司,还甜甜地说:“叔叔,请吃苹果!”上司夸奖了孩子就咬起苹果来,哪知道刚咬了一口,孩子马上大哭起来,边哭边骂:“你不乖,你不乖,哪个叫你吃苹果的?你应该把苹果还给我,让我吃!”  相似文献   

2.
一是注重培养平等意识。走进美国人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让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绝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为爸妈,像伙伴似地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人丝毫也不会感到尴尬或认为孩子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在美国的家庭,大人跟孩子谈话时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跟他们说话。同孩子脸对脸互相看着说话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美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3.
了解孩子是否勇敢地追求优越感对我们很有启发作用,这将预示着孩子会成为一个勇于追求、积极进取的人,或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孩子的偏执、顽固决定着这一人格杠杆的倾斜方向。 让我们来做一个测试,看看您孩子的偏执、顽固是否正在妨碍他(她)人格的健康发展。 1你总是这样抱怨吗:“我的孩子特别难‘打发’,吃饭啦、玩啦,稍有不称意,便哭闹开来,给人制造麻烦!” A.偶尔(1分)B 经常(2分)C.从不(0分) 2你的孩子最害怕什么? A.黑(1分)B某种动物(2分)C放炮(3分)D.什么也不怕(4分) 3他(她)最害…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儿子走上前来,告诉我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a)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b)“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来切给您看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说:“爸爸,看哪,里头有颗星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  相似文献   

5.
唐田 《家教指南》2006,(1):25-26
您是否想给孩子设计一个全面发展计划?现在如果请您回答一个小问题:“什么是全面发展?”很多人一定熟练地脱口而出:“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是啊,七八十年代的人就是在这个教育方针指引下全面发展的,难道有什么错儿吗?的确没错。但是,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五大领域”。  相似文献   

6.
幼儿是父母的希望,是社会的后继者。特别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遍布每一个角落,对这些掌上明珠,应该怎样教育,使他们成材,是每一位父母、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个误区。(一)家庭幼儿教育超前化。俗话说:“望子成龙”。谁不想自己的独苗成材?孩子是一块“宝贝”,是一轮“太阳”,是每一个家庭的小皇帝。为了使孩子能出人头地,家长们对培养天才、神童的早期教育趋之若骛,他们为了让孩子早成才、快成才,很早就为孩子制订了详细的培…  相似文献   

7.
案例1、美国孩子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篮鲜果,由孩子们任拿一个去照着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拿苹果让大家观察一番,再让学生照着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然后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相似文献   

8.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肖民 《师道》2003,(6):13-13
“总校长”的级别不高,在我们直辖市是正科级;但其肩上的责任却不可小觑,他掌握着一个乡镇教育的舵把子,具体说是掌管着一个乡镇成千上万名孩子的今天乃至明天。这样说来,“总校长”应该有完备的、科学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人才观,他的一言一行应该紧紧扣住时代的旋律,他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然而,我所见到的“总校长”却有不少人把“总校长”当作官来做,他们身上弥漫着浓浓的官气。官气之一:不学无术,只知“撞钟”不已。很多“总校长”是从小官干到大官的,当官的时间长了,按说应该有时间学点儿教育理论,懂点儿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刚从美国回来,到亲戚家做客。他们家有个六个月大的小婴儿,宝宝刚刚睡醒,孩子的妈妈就拿一个玻璃瓶让宝宝小便。我觉得这样做很不科学.但她们却炫耀地说:“我们家宝宝可乖了。”美国人非常重视宝宝大小便的自理。我的美国朋友布伦达因为孩子不能自理大小便与丈夫发生过争执,她的丈夫说:“都怪你没教育好孩子。”他总是强迫孩子坐在便桶上。结果,那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孩子只是干坐在那里。等稍大些,孩子干脆坐在那儿看书打发时间,大小便还是在尿布上解决。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做父母的,总企盼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栋梁之才。但有些家庭的窘境,却让孩子背上了不该有的精神负担,影响了学习。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王崧舟校长曾做过一个调查:拱北小区现有常住人口5万左右,除去孩子和老人,真正的劳动力其实才2万人,而这其中下岗职工有8000多人。这就意味着对于招收拱北小区辖区内适龄儿童的拱小来说,在校学习的孩子中有一半来自下岗职工家庭。学校无力改变孩子的家庭条件,但却有义务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教育。于是,拱宸桥小学尝试着推出了一种叫做“新成功教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家之言     
美国人帕金斯的儿子向他报告幼儿园的新闻,并说自己又学会了很多东西。孩子取出一把小刀、一只苹果,要当着他的面把苹果切开,以便看看里面“藏”着什么。但是,孩子没有用人们常用的方法:从苹果的顶部切到底部,而是横向拦腰切开。当孩子把切开的苹果放到父亲面前时,帕金斯被其从未看过的美丽图案感动了:“爸爸,您看,里面有颗星星呢!”孩子是无所禁忌的。由于不管不顾的拦腰横切,使隐藏其中的星星显现出来。这其中隐含的教育哲理,令每位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在创新智慧的追求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轻易遵循既定的“封锁线”,更不可…  相似文献   

13.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都渴了,又没有带水,你的小书包里恰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的!”母亲很失望,本想像有的父母那样,将孩子训斥、开导一番,然后再教孩子应该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相似文献   

14.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它与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追求的规律是相同的,只是探索的视角不同。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小的是他的身体,不小的是他的心灵。他还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嘲讽下有达尔文……”他提醒我们用赏识进行教育。周弘的赏识教育成功地将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才,他用事实告知我们: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而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一个老三界的高中生,教育的理念这么先进,让人惊喜,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15.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6.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他在上小学时非常调皮,上课时很爱讲话。有一个物理老师说:“我们来达成一个协议———我每次上课开始时给你5分钟时间来说,因为你讲的实在是好,然后你就不能再说话了。”这个孩子同意了,他每次都非常认真地“说5分钟”。这个孩子考试时,每次物理都是A。教师给了他释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教育法。爱说话的孩子讨人喜欢,但老听他说也让人烦。有些爱说话的孩子,往往把课堂搅乱。他突然冒出两句话,同学们常抱以欣赏的态度,好借机放松一下。爱…  相似文献   

18.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19.
等待的美丽     
最近,看到《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百例”栏目刊发了一篇题为《让孩子把话说完》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口渴的妈妈本想让孩子把两个苹果分给自己一个.儿子却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感到失望的妈妈没有斥责孩子,而是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妈妈听后眼里充满了泪花。  相似文献   

20.
我家的外甥女辰辰是个伶牙俐齿的孩子,她说话直来直去的,专爱挑别人的毛病,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我经常被她气得说不上话。有时想想竟然常被6岁的孩子“将军”,真是有些不甘心。苦思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对付她的“锦囊妙计”。以前我和她对话时,经常让着她,觉得孩子还小也就不去计较。但我发现这样做只会让她愈演愈烈、更加肆无忌惮地说别人。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觉得孩子小,就可以让她“为所欲为”,而应该适时地让孩子也接受这种“礼遇”,让她做换位思考,体验别人当时的处境和感受。所以后来我也经常挑她的毛病了,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