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连V都/也VP”构式是汉语连字句的一个小类,V表示动词,VP表示动词短语,后件VP重现前面动词V。在表达上,肯定形式只占少数,而否定形式在使用频率上占优势。进一步对其否定形式进行解读,共有“不VP”“没(没有) VP”“V不C”和其他格式四大类。  相似文献   

3.
"Ns+V+得+NP+VP"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Ns V 得十NP VP”结构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一)“Ns V 得 NP VP”的语音停顿及结构形式.发现其与兼语句有很大差异:(二)“Ns V 得 NP VP”结构中的“V”.分析得出.其与“NP”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V”不应归入使动类.也不能使后面的“NP”成为兼语成分;(三)“V 得”中的“得”,其确定应分为三类情况。  相似文献   

4.
句法结构“ V+也(都)+VP的否定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句法结构“V+也(都)+VP的否定形式”作描写和分析。V代表动词,VP代表动词短语,也可以是重出的同一动词。这一结构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一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之间用副词“也”或“都”关联起来的一种固定格式。这种格式常与“连”配合使用,常见于口语语体。 1 结构类型和结构成分 1.1 VP的否定形式有三种:不VP、没VP和V不C(V带否定补语),加上对用来关联前后项的副词“也”和“都”的选择,这—结构可以划分出如下几种下位格式:  相似文献   

5.
睢宁话反复问句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西北部的睢宁(包括邻县宿迁)话中,反复问句除了北方话共有的“VP不VP”型之外,还有“疑问副词 VP”型。“VP不VP”型有两类: a.VP不VP,如: 好不好?/走不走?/能不能说话?/看不看电影?/好不好吃?/喜不喜欢?睢宁话中不说“能说话不能说话”、“看电影不看电影”之类,也不说“能说话不能”、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N) V得 NP 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现代语文》2009,(11):95-96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主要有“VP不VP”“阿VP”和“阿V不VP”三种类型,且每一种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反复问句在南京方言里共存,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Ns V 得 NP 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诺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 V 得 NP 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Ns V 得 NP 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诸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 V 得 NP 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相似文献   

10.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相似文献   

12.
把“VP 过(动态助词)”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在“的”字短词、“把”字句、承接复句中的句法和语义功能。“VP 过”经常出现在“的”字短语中,构成“VP 过 的”,主要用来修饰NP,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VP 过”可以构成“把”字句,以“VP 过”前后有附加成分为常见,但也有不带附加成分的用例。“VP 过1”经常出现在承接复句中,构成它后面的VP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参照点,而“VP 过2”没有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13.
“未至之前”句式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料出发,通过语义分析和形式验证,初步地研究证明:"未VP之前",例如"未至之前"句式的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蕴含时间义的"未VP"句式。"未VP"句式既包括"未至+处所+数量"句式,又包括"未至+数量(距离或时间)"句式。由蕴含时间义的"未VP"组成的句子多为复句,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各历史阶段的此类复句均以并列和因果关系句为主。"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一般由"未"、"尚未"、"未曾"、"不曾"、"没"、"没有"等充当,用来揭示客观情况;受语境和语义的影响,"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很少由"不"充当,"不VP之前"重在表达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将现代汉语“非得+VP’格式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考察发现,它们都蕴涵“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在表达语义和生成句式上又有差异。依据三类“非得+VP’’格式的句式特点及语义差异分析,可对副词“非得”进行一次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15.
皖北方言的"很+VP","VP"的范围远比普通话要大,动作动词可以自由地受"很"修饰。导致差异的主因在于皖北方言"很+VP"中的"很"有不同来源,修饰动作动词的"很"源于元代虚化的"狠",与普通话用法相同的"很"是明清以来程度副词"很"的历史延续。历时考察表明,"很"与"狠"的分工基本形成,但是原始意义的"滞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现代汉语"很+VP"中程度副词"很"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张协状元》中“何”系疑问词语较为丰富,都是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就已出现的。用于询问或兼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及其复合形式“如何、缘何、为何、何处、何方、何如、何时、何日、若何”等,主要用于询问事物、情状、原因、处所、时间等。仅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须、何不、何苦、何用、何妨、何曾、何常、何况、奈何、何故”等,主要用于VP前,对VP进行否定。从《张协状元》可以看出,反诘副词“何用”来源于“为什么需要”义的跨层结构“何用”。  相似文献   

17.
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没有正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个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从根源上调动起大学生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术、趣味、实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以学术为导向、以趣味为助手、以实用为动力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大学生的厌学状态。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程度副词"极"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状语的"极"在清代中期以后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其原因是:"极"的复音词形式"极其"、"极为"、"极端"等在某种程度上分化了"极"的使用;清代"最"与"极"的界限不甚分明使"最"可以兼有"极"的部分功能;与"极"同属于一个程度量级且与"极"界限不甚清晰的副词"很"、"非常"等在清代渐趋活跃,对"极"的使用形成挤压;作补语的"极"对作状语的"极"功能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如东话"果VP"句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泰方言如东话的“果VP”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由于焦点的不同 ,“果VP”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有所不同。当“果VP”存在疑问焦点时 ,若疑问焦点是成分焦点“VP” ,则基式“果VP”和变式“(果 )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复问句 ;若疑问焦点是命题焦点 ,则变式“(果 )VP嗒”、“果就VP啊”、“果还曾VP啊”、“不VP啊”接近于是非问句。当“果VP”不存在疑问焦点时 ,变式“(果 )VP啊”、“(果 )VP嗒”、“果不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问句 ,变式“就VP啊”、“还曾VP啊”则接近于感叹句  相似文献   

20.
如果"VP"不具有引述的性质,那么"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该结构有4种句意类型:结果类、前指确认类、后指确认类、后指不屑类.句意类型不同,"不就VP"的重音模式也相应不同."不就是X"是"不就VP"的一种特殊情况.和其他的"不就VP"句相比,"不就是X"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可能是陈述性的,二是四种句意类型出现的频率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