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2.
林楠 《文教资料》2014,(34):72-73
现实中美丑杂处。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而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然而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把美同艺术等同起来,故而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艺术美?怎样看待艺术中的美与丑?它与艺术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成了我们探讨和争论的热门话题。 首先,我们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和物态化成果,也是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不美乃至丑的种种现象,经过艺术家的集中和理想化的创造处理,变成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品,是一件再生的美的产品,所以我们说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态,它能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胡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0(4):106-107,,110,
如何处理生活丑使之成为摄影领域中的艺术美?一是以丑衬美,另一个是否定丑、批评 丑,目的都是突出美,激起欣赏者的审美理想和对美的热烈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美的世界中最富有迷人的美的魅力的是艺术美。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是美的集中表现,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它闪耀着艺术家的心灵智慧之光,燃烧着艺术家的炽热的情感。艺术美是艺术家从其审美理想出发经过能动的审美创造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化为富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浓缩了现实生活美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结晶。真正的艺术美总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我们说其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这是对该作品的艺术美的肯定性的审美评价。我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发展史上,丑从美的陪衬、对照到美的对立面,丑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审丑与审美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它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艺术美论析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转换主要有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黑 ,是大自然的属性 ,它保持本真状态 ,其中包孕着美 ,需要人们去挖掘、发现。但是长期以来 ,黑因为不被视为美的正宗、嫡系而受到冷落、诋毁。甚至有人把矫饰当作美 ,而把属于美的黑当作丑。针对这种现象 ,莎翁透视了美人黑之美 ,并指出黑色之美 ,美在自然 ;美人之美 ,厌恶矫饰。所谓“黑是美的本质”,就是指黑属于美 ,美归自然而言的。文章还论述了黑与白之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急剧变革,美学对艺术与美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艺术不等于美"的主张动摇了"艺术即美"的美学观念。艺术之所以不等于美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自我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不是创造美的活动;艺术与美两个范畴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和美不能相混淆;艺术史上有许多作品是丑的决定了艺术不是美的等价物。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和里德《艺术的真谛》明确提出"艺术不等于美"的命题,是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理论阐释的浅泛性、思想认识的简单性、价值观念的模糊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发展史上 ,丑从美的陪衬、对照到美的对立面 ,丑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审丑与审美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生活丑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创造性表现,成为现代、后现代等各种“主义”广泛关注和着力追捧的对象.对此,从20世纪实践功能的解构、审美理想的颠覆和艺术形式的异变三个方面阐释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动力机制,旨在进一步丰富审美视野,理解现代文学艺术的深刻内涵,从而建构起辩证的、发展的美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2.
艺术家具有独特的揭示丑的本质的能力,进入艺术殿堂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把丑变得更典型,便从反面肯定了美,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潘金莲是一个被社会、家庭、生活扭曲的畸形人物,是封建男权土壤下孳生的恶之花。《金瓶梅》用“化丑为美”的手法,从她身上挖掘了与众不同的人性的异化和毁灭。她残忍阴毒、淫荡成性这一独特性格的形成是独特的客体环境和主体环境所决定的。《金瓶梅》采撷恶之花有其特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殊,故此,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力往往只是聚集于美的事物,而丑的“魔力‘则常因美的光辉而显得暗淡无光。事实上,丑的审美价值功能却是不容忽视的。其理在于,首先,美与丑是万事万物的矛盾统一体,失去了对方例失去了自我,艺术表现美,而丑是不可或缺的,其次,美和丑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还慢互相、相互渗 的,丑中蕴涵着向美转化的因子。第三,真善美的获得,离不开丑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中国美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转型期。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学,又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当代审美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而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的缺陷。在文化工业的压迫下,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学科,“丑”大量地涌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显而易见的是各种“伪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世界,在大众的非理性精神思考下,这种对“伪美”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短视的行为,从它背后透露出的是大众异化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6.
美与丑是并存的,丑是艺术美的一个因素,丑能够进入各类艺术,并使美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药》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药》具有结构美、悲美、丑美等美学特征,虽然情节描写有许多悲愤之处,但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一种悲美。《药》的人物形象有许多丑的因素,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是一种丑美。  相似文献   

18.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美学观点,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肯定了美在现实生活之中存在的意义,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释。车尔尼雪夫斯基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存在着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9.
美源于感性,美本于人生,美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憧憬,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人类在追求中发展起来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偏执于"形上"与"形下"两端,或为追索虚空的所谓美的本体,而忽略了人的生存、人的存在;或执着于对主体与客体作孤立的、静止的、精细的分析,以偏概全.以致翻覆不定,陷入迷惘.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关注人的生存,致力于感性的完善,还人以美的感觉,发挥美的启"真"导"善"功能,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给感性的个体以审美的关怀和美学的指导,引导人们走出个体独立后的孤独和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是时代对美学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